【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湖南发展日新月异,离不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奋斗者。他们心怀爱国之情,听从时代召唤,笃行报国之志,以精湛的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奋斗,是对祖国最执着的爱”。为展示新时代奋斗者的新风貌新作为,红网时刻新闻即日起开设“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刊发全省各行各业佼佼者“怀爱国情、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故事,合力奏响时代强音。
潘频华教授在英国皇家布朗普顿医院学习。
红网时刻记者 张金东 李彩虹 长沙报道
2500万,这是全世界每年的脓毒症病例数,因此而死亡的生命则高达800万,死亡率32%,这还仅仅是一个平均值,具体到不同区域,不同国家,这一数字可能会更高。
如果死亡率能降低一半,则意味着每年400万生命可以免于死亡。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潘频华领衔的一项研究成果,让这一“如果”,成为可能。
多项第一 科研成果领跑世界
ICU,传说中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潘频华,就是那个用尽一切办法把病患从死亡线上往回拽的人,他每天几乎都在与死神赛跑。
二十多年的从业生涯里,潘频华的手机始终保持24小时待机,经手挽回的患者生命,不下数千例,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重症脓毒症患者。
脓毒症,这一颇有几分陌生的疾病,虽不像癌症那样令人胆战心惊,却也有着极强的致命性,
能让病患在短短时间内死亡。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的脓毒症病例数为2500万例,因此丧命者达800多万,死亡率高于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艾滋病三种疾病的总和。
尽管救死扶伤是一件无比崇高的事,但在他看来,医疗的理想状态更应是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而不是在重症监护室力挽狂澜。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信念,潘频华一直试图探寻一种致力于脓毒症早期预警、早期治疗与防治机制。“通俗地讲,脓毒症如果发展到严重阶段,死亡率极高,我们做的就是建立一种早期发现脓毒症的预警系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脓毒症发展到严重阶段。”临近中午时间,刚刚为全国二三级医院呼吸科主任做完培训的潘频华,向记者介绍了这项科研成就。
对于这项取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科研成果,潘频华坦言很欣慰,说明多年来的努力获得了认可,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成果在临床中得到证实。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我们这项成果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潘频华介绍,从临床实践来看,严重脓毒症的死亡率由此降至10%左右,即使是发达国家,平均死亡率也在30%以上。
专业领域内的多个“第一”标注着潘频华的科研高度:开展了湖南省第一例全肺大剂量灌洗抢救严重缺氧性肺泡蛋白沉着症;全国第一例双纤维支气管镜下球囊压迫止血抢救致命性大咯血;湖南省第一个开展内科胸腔镜直视下顽固性气胸的介入治疗,使顽固性难治性气胸的治愈率接近100%,重点突破呼吸支持技术和ICU感染控制……
心系湘雅 婉拒美国优厚待遇
科研永无止境,及时跟踪并借鉴国际医学领域新进展,新成果,加以运用于临床,是潘频华多年来一直保持的职业习惯,哪怕是看似与医术无关的细节,只要对工作有益,他就用心学习,尝试运用。
去年4月,潘频华赴英国皇家布朗普顿医院学习临床,紧张的学习之余,他还记录下一个小细节:每天早晨交接班之前,该医院当班教授要组织大家完成一个节目:第一天,每人介绍自己出生地,第二天,每人介绍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第三天,介绍自己曾经暗恋过的人,第四天,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美食……每天如此。潘频华觉得这样可以既能放松大家紧张的工作情绪,又能活跃科室气氛,增进友谊,回国后就在呼吸内科进行尝试。
常年的科研坚守,频频的国际交流学习,让他在国际学术圈小有名气,一些医院或医疗机构橄榄枝纷纷抛来,但都被潘频华一一婉拒。
“如果想在国外发展,10年前就留在美国了。”
2009年,潘频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完成了三年的博士后求学生涯,当地一家知名医疗机构,看中了其在学术领域的天赋,开出了至今湘雅都无法企及的优厚条件,想让他留下来。
没有更多犹豫,潘频华收拾行囊,告别在美国师友,登上了班机。
“我的根在中国,我的魂在湘雅。”忆及10年前的那一次抉择,潘频华的解释简单而又无可辩驳。
也许是工作的特殊性,看多了生与死的煎熬,悲与喜的交织,潘频华始终保持着一份淡然与宁静,不管对待病人,抑或指导门下博士硕士,他始终以微笑示人,不急不躁,谦逊有礼。
潘频华的家到单位,有数公里路程,他养成了每天步行上下班的习惯。他说,步行能让他有更多时间来思考,思考生命,思考医术,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