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组工先锋】张家界:从田间地头走进老百姓心头的王“丘长”

2019-04-01 15:52:06 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文卓 编辑:王津
字号:

519703011587857302.jpg

在田间地头,王委同老百姓交流。

304687296581114468.jpg

白族茶馆。

37444992126698886.jpg

白族风情老街一角。

160649667467260278.jpg

干净整洁的街道。

编者按:2019年全省组织部长会议表彰了一批全省组织系统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浓厚了示范引领、正向激励的良好氛围。即日起,红网、红星云推出“新时代组工先锋”专栏,深入挖掘他们在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彰显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

红网时刻张家界4月1日讯(记者 文卓)春风暖阳,眼下的梭子丘,正是风光无限好的季节。一排排青砖飞檐、白墙彩画的白族小楼,百草丰茂花开正艳,新栽的绿植正吐嫩芽,干净整洁的街道旁,白族玉石坊、根雕坊、白族茶馆、特色餐馆,形形色色琳琅满目的艺术品,美味菜肴吸引着各地游客;村子里的文化广场上,欢快的舞蹈赢得游人阵阵掌声……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村,这个远近驰名让人流连忘返的“白族风情小镇”,谁能想到2015年之前还是出名的脏乱差,满眼黄土满地坑坑洼洼的贫困村。精彩的涅槃之路,从2016年的春天开始,一名年轻的80后扶贫干部牵着一缕春风来到这里,将堆叠的一摞摞平凡而艰辛的日子酿造成美酒,在落后闭塞的村子里奏响了三千白族儿女的脱贫之歌。

春华秋实,日升月沉,从播种到收获,梭子丘80多座泥泞难行的山头,30多条荆棘丛生的沟壑,32个村民小组1117户的家庭状况,一户一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王委眼中如数家珍地风景。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王委和他的同事们,用汗水和辛勤浇灌着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用双脚丈量着这个人生的舞台脱贫的战场。

加强支部建设点燃脱贫梦 他是主心骨

2016年4月,张家界市委组织部选派王委到梭子丘村任第一书记,来到距离城市几十公里的乡村,一路颠簸一路弥漫的灰尘,汽车开在去往梭子丘的路上,摇晃得如同醉汉。“我想过梭子丘的贫穷和落后,但没想到连去村里都这么困难,按当地老百姓的话说,这是司机从来不踩刹车的地方。”第一次进村,艰苦的现实没有让他退缩,然而,村民看到瘦弱矮小又年轻的王委,都觉得他吃不了苦,在村里也呆不了多久。

百姓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王委来到梭子丘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加强党支部建设。“我的父亲也是村主任,小时候的农村生活让我深深认识到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全村致富至关重要。”进驻后,王委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组织生活,制定完善了党员学习制度和村干部例会制度,及时传达学习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

“刚开始我们都以为王书记就是走走过场,心想他年纪这么小能做什么大事?”虽然王委在基本制度上面严格要求,但村里的干部依然不看好他,直到遇上修路的事,大家对他的看法才开始改观。

梭子丘村有两个片区的中药材因为交通的原因一直无法连成一片。想要壮大产业发展,就必须拉通这条产业路,同时,这条路的建成也可以方便群众的生活,结束村民多年肩挑背负的日子,这既是一条致富的产业路,也是一条群众期盼多年的民心路,村里早就决定修路,只是一直困难重重没有落到实处。王委下定决心,一定要修成这条致富路、连心路。然而在党支部会议上,反对的声音占了全部,“当时他讲修路的时候,我们都认为是天方夜谭,大家都非常地反对。”王委没有做过多的争辩,只是在散会的时候通知大家第二天早上6点到村部集合。第二天清早人到齐后,王委和驻村帮扶队队长陈叶峰一起带着村支两委从村里出发,走向大山深处实地考察,没有专业设备,一行人就数着脚步估算距离。最终,用20多万元拉通了宽7米的产业路。在修路的那段时间里,他跑资金、跑工程、跑材料,无暇顾及家庭,一心扑在工作上,通车那天,村民们露出了让他忘不了的笑容。

一条路,连起了干群的心,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热心、执着、办实事的好干部。乡亲们从质疑、拒绝到信任、依赖,王委的手机也成了乡亲们鸡毛蒜皮的热线,为了与村支书区别开,他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王“丘长”。从娃娃兵到村民们心中最信赖的“书记”,一路走来,只有他自己知道走过多少难行的山路,遇到多少咬着牙坚持挺过去的困难。

深入群众中听意见 他是贴心人

“今天早上一早,我闻着泥头的芳香,上山来到了王兆沛老人家中走访,王老家条件确实挺艰苦,几间木屋,妻子患癌症,自己身体也常年受病,无劳动能力。当他们两老看着我的眼睛时,我心里有种特别说不出的味道,也许是对我抱着很大的期待,也许是对生活的无奈,也许是对我这个年轻新朋友的欢迎和不舍,我总想为他们多付出点,因为我身肩党赋予我的重任——精准扶贫,组织赋予我的职责——第一书记。”翻开王委的日记,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间都是与老百姓在一起的真情实感,那种发自心中的爱,是一名年轻扶贫干部,一名共产党员让人感动的赤诚。

“我们要感谢他啊,你看我们梭子丘现在的旅游搞得很火热,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在梭子丘,不管你聊什么话题,轻松或者沉重,只要提起王委的名字,老百姓都会露出淳朴的笑容。

“老百姓把我当丘长,我把他们当亲人。”一位51岁的建档立卡户,儿子和丈夫相继死于意外,唯一的家人,女儿刘吉艳患有慢性肾炎。在一次走访中,王委了解到了谷彩菊的情况,“当时听到她讲要带女儿出去讨米,我心情非常的复杂,老百姓这么苦,我们扶的是什么贫?”看到她们母女拮据的生活,王委内心酸酸的,从此心中多了一份牵挂,他几次个人掏钱帮谷彩菊解决生活困难,还给她介绍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鼓励她要相信党和政府,要坚强面对苦难,保重好身体,乐观生活。“没想到他会对我们老百姓这么关心,他还到处打听好医生,想把我女儿的病治好。”谷彩菊说自己的儿子就和王委差不多大,如果儿子还在世,应该也会像他一样关心自己。谷彩菊想请王委到自己家里吃顿饭,想自己亲手炒几个小菜表示自己的心意,只是每次王委的工作都比较忙,一直没有时间好好坐下来吃顿家常便饭。

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他是有情怀和担当的拼命三郎

在桑植县委组织部工作时,王委是有名的拼命三郎。组织工作无淡季,一年到头始终处于工作任务重、强度大的环境。在桑植县委组织部工作期间,他凭着一股钻劲和韧劲,成为单位公认的业务骨干。认真钻研学习党建工作、干部选任、档案管理等各项业务知识,加班加点已成家常便饭,但他没有任何怨言,还乐在其中,“5+2”、“白+黑”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和日常生活缩影。

在机构改革、干部档案专项整理的那段时间里,他曾经连续72小时工作在办公室,没有回过家,断断续续10多个晚上通宵达旦,饿了啃个饼子、泡袋方便面,困了在桌子上趴一会、沙发上眯一会。期间,整理档案500多本,统计整理干部报表10多种20多套。正因为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工作上的大事小事他一次也没有耽搁过,一次也没有失误过。

新观念带来新发展,梭子丘村坚持“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战在基地上”的党建与产业融合原则,将党建工作融入到发展的每一步中,王委重新调整设置党支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团结一心搞好村建设,设置村务管理党支部,下设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先锋队、红白喜事管理先锋队,设置旅游产业党支部,下设旅游产业服务先锋队和农业产业服务先锋队,党员冲锋队队长由党总支部委员会根据党员个人特长推荐党员大会通过或直接指派产生。创新性抓党支部管理工作,不仅突出了功能性、服务性,更鼓励了一大批党员致富能手带动村民谋产业脱贫新路。

“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去年回到家乡,看到村子里变化这么大,游客越来越多,想留在家做个小生意。”有棵相思树白族风味馆老板谷银盛是名老党员,因为长年在外打工,家里年迈的父母和智力障碍的女儿都靠妻子一个人照顾,生活艰难。当王委知道他的想法后,不断支持鼓励他,“这店名还是王书记取的。”说起店名,谷银盛满是自豪,他说,村里有首歌唱的就是相思树,这不仅代表我们白族对老家云南大理的相思,更有对元帅的思念之情。现在,谷银盛的小店生意红火,日子越来越好。

怎样发展梭子丘村的旅游产业,让白族文化发挥更大魅力是王委一直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加坚定了王委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在他的推动下,梭子丘村第一个艺术团——梭子丘文化艺术团成立了,艺术团将白族文化与桑植民歌巧妙融合,为游客和当地群众带来了无数欢乐。然而成立之初,作为分管这项工作的村委会副主任陈克东十分不理解,认为艺术团对村里的旅游发展并不能起到作用,艺术团由热爱广场舞的群众组成,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节目编排、管理难度大,面对重重压力,王委依然坚定自己的想法,反复做思想工作,宣传文化扶贫的目标,并与群众一起编排舞蹈,探索节目类型,在他亲力亲为的带领下,梭子丘文化艺术团截至目前成功表演了七十余场节目,收获无数掌声,让白族文化在小小广场上灿烂绽放。

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脱贫,更要在思想上脱贫,梭子丘村把兴办“党员群众讲习所”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推手,深入挖掘党员群众所需所想,邀请行业领域专家来到乡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准扶贫、惠民政策、乡风文明、先进典型和实用技术培训,让党员群众乐意听、记得牢、有共鸣,把讲习活动与当地白族特色和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交流发展思路、方向,培养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断提升艺术专业水平、旅游服务水平,催生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在党员群众讲习所“讲”“习”工作推动下,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心怀梦想前行 他是直奔目标的舵手

“依靠白族文化做旅游文章”是梭子丘未来的发展方向,打造“湖南白族风情第一小镇”总目标确定之后,“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开街的日子定在了2017年7月1日。

“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是在梭子丘村原有集镇上通过白族民居恢复、改造而成,要想把一个破败不堪的小村,打造成街容整洁、商铺繁华、民族特色的“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谈何容易,需要当地老百姓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刚开始,有的群众半信半疑,村支两委也存在畏难情绪,那段时间里,他逢人便谈规划,谈设计,谈前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力度争取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王委在梭子丘老乡微信群里反复宣传党的好政策和风情老街的发展思路,刚开始时,很多人并不看好老街的未来,也有一些不理解的声音,还有在群里反映历史纠纷的,王委都是一一答复,无论周末还是深夜,他都会耐心地解释,直到做通思想工作。

“我的这个老房子,住得好好的,多少钱我都不拆,哪个来我都不拆”,村口的一位老太太让他印象最深,但他不厌其烦,帮老太太忙里忙外,给在校的大孙子送午饭;老太太没时间和无人手搬家,他二话不说,与乡干部一起,扛家具,收东西,忙了足足一个下午,皮卡车整整拉了五趟。人心都是焐热的,看着他和几名干部忙得汗流浃背,老人逢人便夸,“王书记是个实诚的孩子,是他把我这个老太太感动了”。

正是凭着这样的实干苦干,不到三年时间,“灰尘街”变身“白族风情街”,迎来了梭子丘三千白族儿女的新生活,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和购物的新型乡村旅游体验,截至目前,梭子丘村接待游客达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250余万元。

“村村寨寨、角角落落,都是书记的办公桌。”正如梭子丘的民间艺人向国建所写的歌词那样,近三年来,王委把办公桌安在了田间地头,为梭子丘村老百姓办成了许多最迫切、最需要的好事实事,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扶贫”的扶贫论述,从田间地头到走进老百姓的心头,王委用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心,“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王委坚信,未来的梭子丘村一定会成为张家界全域旅游版图上又一颗璀璨明珠。

记者手记:带着一颗种子,一缕春风,一滴外面世界的水,然后,用年华,心血和付出,让贫穷枯萎,富裕结果。在扶贫路上,总有一些故事让人感动,总有一些人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张家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还有很多王“丘长”,工作在每座深山、每个挑灯夜读的晚上、每户老百姓的家中、每处田间地头,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将新思想新政策新理论贯彻到脱贫攻坚中,帮助群众从生活和思想上实现脱贫,用辛勤的付出托起了张家界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唯有,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然后更加勤勉的工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中团结一心努力奋斗。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