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湖南|湖南谋变高质量发展

2019-04-03 08:09:11 《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阳建 史卫燕 编辑:黄河
字号: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阳建 史卫燕

  ●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思想上要统一,在观念上要转变,在行动上要动真碰硬

  ●去产能是痛苦的,不再拼资源、拼老底,既要克服阵痛,打破对旧动能的依赖,更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培育新动能

  走进三一重工18号车间,强大的智能“冲击波”扑面而来:在MES机上轻点几处,近万平方米的立体仓库随即运转起来,部件稳稳送到指定工位组装。一小时后,一台能采集“挖掘机指数”的泵车下线。

  这个巨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生产效率提升了400%。如今在长沙,方圆20平方公里之内,有几十家智能制造企业,水平之强、集聚程度之高国内领先。

  近年来,产业结构“偏重”的湖南,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辩证把握经济增长“进与退”、产业发展“破与立”等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停步,正在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宁可慢一些也要好一些

  满山的油茶树,绿意盎然。沿着耒阳市汤泉村的山路上行,可见零星的煤矸石。

  “当年,随便打口井就能挖出煤。”指着层峦起伏的油茶林,由矿工变身农庄工人的谢运雄说,油茶林是在堆积如山的煤矸石上长出来的。

  黑色,曾一度是湖南产业的鲜明特征。仅耒阳一个县级市,煤炭年产量最高峰时就达1200万吨。

  “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这些资源“光环”在支撑湖南经济高歌猛进时,也让经济结构走向了失衡:重化工业约占规模工业七成,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行业稳居“大头”。

  经济长期“负重”前行,废渣、废矿日积月累,对水、土地、空气的污染越来越大,后遗症不断暴露。

  内外压力交织下的湖南,是继续守着资源家底求经济增速,还是“减重”上阵求增长质量?

  一时间,产业界有杂音,地方政府有担忧。

  面对关键抉择,湖南省决策层认识到,GDP虽排在全国第八,但经济综合素质还没达到这个位置,粗放式、消耗式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宁愿牺牲一点增速,也要保证增长质量。”湖南省委、省政府认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思想上要统一,在观念上要转变,在行动上要动真碰硬。

  关、停、并、转……推进供给侧改革是一场硬仗,但无论多么痛、多么难,都必须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向过剩产能、“三高”行业宣战。

  “我们没有因外部环境变化而放慢转型升级步伐,没有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放松三大攻坚战。”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说。

  腾笼换鸟破旧立新

  清水塘、竹埠港、合江套、水口山等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钢铁、煤炭、造纸、烟花爆竹等落后过剩产能大规模淘汰,“僵尸企业”批量出清……一场去产能“革命”在三湘大地铺开。

  一煤独大的耒阳,关掉了三分之二的煤矿,煤炭产量“断崖式”下跌,2018年降至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洞庭湖区的造纸企业一度达236家。然而,除极个别企业外,造纸废水几乎未经处理就直排洞庭湖,“长江之肾”生态告急。

  据测算,洞庭湖区234家未达标排放的造纸企业,2006年税收加起来才1.9亿元,排放的废水却占湖南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5%以上。

  为满足造纸原材料需求,洞庭湖区种植了39万亩欧美黑杨,孰不知,被称为“湿地抽水机”的欧美黑杨,对洞庭湖湿地造成严重伤害。

  2017年,湖南痛下决心,将欧美黑杨全部砍掉。2018年,纸浆企业全部关停,2019年造纸产能也将全面清退。

  “东方锰都”花垣县,锰锌小矿全部退出;花炮之乡浏阳,烟花小作坊一律清理……

  据统计,湖南省已淘汰钢铁落后产能120万吨、查处涉地条钢产能345万吨,关停小煤矿2000余个、化解煤炭产能2500万吨,淘汰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180家,退出有色行业规上企业306家。

  去产能是痛苦的,特别是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砍掉庞大的现有产值,压力可想而知。

  “高峰时,耒阳有1100多家煤矿,占税收的50%,现在占比不到5%,少了10多亿元税收。”耒阳市煤炭局局长曹文国坦言,煤矿关停之初,曾心酸、茫然,担心关了后耒阳经济没有明天。

  代价巨大,而决心更大。阵痛没有阻止湖南淘汰老旧落后产能的步伐。

  “2018年,全省新增规上企业1929家,同时关停退出1431家。”湖南省工信厅厅长曹慧泉说,“我们对砍掉过剩产能不留退路。”

  煤炭造就了耒阳的今天,但只靠煤炭就没有明天。耒阳市走上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集中力量培育油茶、电子信息、冶金冶炼等产业。

  “以前挖煤时,村里黑乎乎一片,如今漫山油茶林,山清水秀。”谢运雄说,汤泉村5000亩油茶林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年产值将达2000余万元。

  在湘南地区宜章县吉兴纸厂,浑浊的污水从车间排出,紧接着进入污水处理系统,一级沉淀、二级过滤……水逐渐变清,在处理后的水池里,鱼儿游来游去。

  “理念转变才能长远发展。”这家现代化纸厂由小作坊转变而来,如今新产品卖到国外,年销售收入1.5亿元。董事长谢运良说,如果不是投巨资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升级生产设备,企业早就被淘汰关停了。

  随着造纸产能退出,洞庭湖区正在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转型。沅江市政府与大学机构合作,对造纸原材料芦苇的幼茎——芦笋进行研发利用,开发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每年可增加20多亿元新产值。

  金属、冶金、水泥、烟花爆竹等去产能重点行业,历经整合、重组、转型、升级,变得“强筋壮骨”,主业竞争力大幅提升。2018年,湖南GDP总量增长7.8%,同时,结构更轻、更优。

  从拼资源到拼创新

  前几年,湖南不少传统产业承压下行,引以为傲的工程机械陷入萎缩,“巨无霸”钢企连年亏损……谁来给GDP“镇盘”?怎么破局?

  “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拼资源、拼老底,必须打破对旧动能的依赖,寻找新的增长点。”湖南省决策层意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培育新动能。

  先进制造业——湖南将其确定为实体经济的根。

  湖南布局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包括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航空航天(含北斗卫星)等,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不断延伸,预计2020年总产值将达1.7万亿元,有望建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垂直整合、横向聚集,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湖南着力推进“五个100”工程,即抓好100个重大产业建设项目、100个科技创新项目、100个重大产品的创新,引进100个500强企业、100位科技创新人才。

  如今,长沙已推动464家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专项27个,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重庆。

  湖南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大幅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崛起一批创新驱动的产业品牌和链条。

  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标志性创新成果领跑世界,创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9%。

  在“中国动力谷”株洲,聚集了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全球顶尖专家。“复兴号”高铁,从“大脑”到“心脏”,牵引、传动、控制等核心零部件及系统均源于株洲创新。

  “过去两年,平均每年新增两千家规上企业,这些增量绝大多数来自新动能。”曹慧泉说,不断涌现的新动能,填补了旧动能的缺口,确保了经济稳中有进。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