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郑江晖 常德报道
背靠大树好乘凉,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乡村振兴示范片所属的汤家山、桃花源、黄土坡、清江铺4个重点村,散布在桃花源景区周围,乡村振兴这篇文章怎么写?搭“旅游快车”兴产业,打造桃花源“后花园”,是她们趟出的一条好路子。
背井离乡,果香四溢产业旺
游客在清江铺村的桃林中游玩。
清江铺村村民郭秋海在果园务工。
何德锡,原是浙江义乌上溪镇山坞村村主任,当年打造的“十里桃花坞”,让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听说桃花源的原型地有桃花没桃子。”2013年,何德锡便带着“桃子梦”扎根清江铺村。
一到清江铺村,何德锡大手笔“盘”了700亩地,种上了桃子、桑葚和樱桃。清江铺村也看准时机,顺势以他为“龙头”成立了常德市双湖花果专业合作社,“圈”下1500亩地,采取合作社+农户方式种植优质果桃。
三月春风暖,染红了桃花源,一场桃花节,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赶赴一场春天之约,桃花源景区人气爆棚,“溢出”的游客不免“流”到了周边乡村。
何德锡和清江铺村的村民们,便接上了这一茬儿。1500亩果园以观光采摘为主,同时供应市场销售,大家的腰包跟着“旅游快车”越来越鼓。
村民郭秋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的7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同时资金入股了2万元,平时还能在果园务工赚钱。“现在进入丰产期,钱越赚越多,日子越来越好。”
重返故乡,擂茶香飘十里迎客来
汤家山村村容整洁。
汤家山村村民李姣家的山泉农家。
桃花源的“蝴蝶效应”,让有的人背井离乡,也让有的人重返故乡。汤家山村村民李姣,在广州打拼多年,2017年选择回乡,从此成了时髦的“斜杠青年”,A面是财务人员,B面是擂茶店老板娘。
“在外漂泊多年,想回家陪伴父母,但如何在家门口创业,也让我犯了难。”李姣的困局,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用农宅改革试点解开了。该区在汤家山村进行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摸底,组建归园居农宅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计划对流转的宅基地和房屋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
李姣家的老房子,便趁着这股东风进行了改造,摇身一变成了“山泉农家”,主营擂茶及农家小吃,“因为离景区近,加上改造后环境好,游客络绎不绝。”
此次和李姣一起受益的,还有村里的其他5户,他们作为汤家山村归园居农宅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首批社员户,利用自家闲置农宅发展农家餐饮和乡居民宿。未来3年,汤家山村还将吸引1亿元社会资本,盘活100亩闲置宅基地、50幢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
景区反哺乡村,乡村拱卫景区,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上,他们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