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脱贫致富“赶考路”

2019-04-11 10:36:38 央广网 编辑:曾婉阳
字号: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从今天开始,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央广网石家庄4月11日消息(记者李行健)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西柏坡村,是当年中共中央领导人“赶考”的起点。

习近平: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比以前更加严峻复杂了,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红色旅游的确是乡村发展、脱贫致富的巧路子,可西柏坡村所在的平山县,并非每个村都有西柏坡这样的红色旅游资源。全县八成以上的地区和西柏坡一样山多地少,贫困村就有260个,全县去年刚刚整体脱贫。那些大山腹地的贫困村,脱贫致富的路子又怎么走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调研采访的下一个点选择了南文都村。

这里和西柏坡直线距离不到4公里,然而我们进村却要沿着山腰兜十几公里的大圈子。

南文都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就是这条路,这是西柏坡到驼梁的旅游路,正好过我们园区。

跟我一路同行的是南文都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他开玩笑说,这也是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一条扶贫“赶考路”。

来做驻村第一书记之前,张端树是石家庄市工商联的干部。他和村里的老支书范明平一起合计,提出了村企合作,经营葡萄产业园的扶贫思路。但这考试的第一关并没有那么容易过,村民舍不得把地流转给企业,觉得没有了地哪还叫农民?

张端树:刚开始他们也转不过来弯,来了以后我们天天就是聊天、讲政策,还有企业家过来以身说法。企业也是带着资金来的,而且我觉得我们南文都位置好。

扶贫干部一头连着老百姓,一头连着企业,几天的采访中,张端树常跟我提起——企业也不是来做慈善的,扶贫也不是慈善活动。企业是这场考试的第二关。

张端树:我们后来弄村企合作这个项目,你让人家捐,人家肯定不会捐,凭什么每天给你捐钱,所以就得有一种思路。

张端树说的思路就是企业和老百姓共同入股。村里平整出的400亩土地,如今都种上了葡萄。

园区技术员给来打工的村民示范着翻土的技巧,园区里多是四五十岁的村民,如今他们的身份不再只是农民,还是员工和股东。

老百姓不再把“鸡蛋”放在靠天吃饭的一个篮子里,也不用离土离乡进城务工,三项收入加起来每年人均能挣五六千块。村里最后一个贫困户名叫范来生,今年62岁,手有残疾,干不了重活。去年在村集体的帮助下,他才实现了脱贫。

脱贫之后,范来生还在新修的屋子前种了一株苹果苗,嫁接在拇指粗细的砧木上,小苗刚发芽,要靠绑上钢筋才站得住。

范来生:去年栽的,才发芽,三年吧,三年就能结苹果,以后再来我家吃苹果啊!

张端树望着远处正在修建的那条公路和我说,上一场考试是脱贫,下一场考试是致富,他还有很多目标没有实现。

张端树:两年时间到了以后,我感觉这个地方我的目标还没有完成。目标没达到,我就不收兵。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