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的心里话丨唐银波:传承匠心 成为顶尖技能人才

2019-04-22 11:03:18 红网
作者:潘锦 王慧崎 编辑:李丽
字号:

编者按:劳模有点神秘,又很熟悉。他们荣誉的光环闪闪发亮,他们忙碌的身影遍布厂房、街道、车间。湖南工人阶级宣传月,工匠精神三湘行,劳模有怎样的故事?工匠精神是什么?让我们听听劳模的心里话。

360截图20190421223628229.jpg

工作中的全国劳动模范唐银波。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通讯员 王慧崎 湘潭报道

2010年4月,人民大会堂,唐银波梦想成真,举起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奖杯。

10年前,唐银波的父亲,一位58岁的老兵工人,在央视播出的“五一劳模”表彰大会上,看到一位位劳模身披绶带、手捧鲜花,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后心生感叹:“要是我们家谁能获得全国劳模,该多荣耀、多幸福啊!”

当劳模的梦想从此在唐银波的心里生根发芽。但从一名普通铣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又有谁知道唐银波流过多少辛勤的汗水,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追求:成为技术上的顶尖人才

“什么是铣工?”1994年,唐银波考入湖南省湘潭市江麓技工学校铣工专业,开学第一节课,老师抛出了这个问题。“模具、齿轮、涡轮,这些随处可见的机械零件,都是铣工们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

从此,“铣工”一词走入了唐银波的生活。

1997年10月,唐银波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录取。刚进车间时,师傅告诫他:“再完美的设计,也需要技术工人才能加工出产品。别人加工不了,你能够做出来,你就是顶呱呱的人才。”

成为技术上的顶尖人才,成了唐银波不懈的追求。

当时,为了兼顾家庭和工作,唐银波住在远离公司30多里的农村,每天提前一小时出发,踩着单车上班。

业余时间,唐银波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学理论、练技能上。他多次参加培训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刨去必要的开支,唐银波把剩下的钱全部用来买书。市图书馆和厂里的图书馆成了他常去的地方,“抄书”成为他的一个绝活。

第一次展示自己的高水平,是在2002年的湖南省国防工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唐银波获得了铣工第一名。

唐银波拿到了课题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分析尺寸指标,研究消化图纸,精心测量毛坯,设计孔、槽的位置,再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综合分析,寻求合理、科学的加工方法和工艺路线。

2007年,年仅33岁的唐银波被评为“湖南省技能大师”,成为全省最年轻、也是铣削领域唯一的技能大师。

创新:薄板工件真空夹具误差不超过0.1毫米

唐银波所在的厂,承担着重点生产任务与科研项目的创新。2007年,公司承担了国家某重点工程关键研制项目,鼓形齿轮是这个项目的硬骨头。

当时集团技术中心承接了这一项目,不知道如何加工。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唐银波:“你看看这能不能干?”

“能干。”唐银波10秒内就给出了答案。反复研究图纸后,他拿出了完整的加工方案。

在技术中心,他们采用了唐银波提出的方法加工。“加工了一件,总感觉不对头。”唐银波觉得方法上是正确的,可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后来,唐银波到专门生产齿轮的厂家去加工。他们加工了两件产品,完全符合标准。唐银波想去那个厂家探一下究竟,结果被赶了出来。“他们根本不让我去看。”

唐银波反复对比这两个产品,查阅资料。经实践摸索后发现,他的方案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在测量精度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鼓形齿加工的失败。

后来,唐银波用齿轮铣刀加工,并用仿形法,铣刀转动时,利用分度头分齿,对鼓形齿进行加工。此方法能保证产品的精度,加工成本大幅降低。产品完全满足了用户要求,企业也因短期内研制出高质量的产品而受到赞赏。

在唐银波工作室的研发产品展示台上,放着一件薄板,上面密密麻麻凿有凹槽。这是他利用发明的薄板工件真空夹具加工成的航天钛板。

数控铣工的最高追求之一,就是加工出最精密的零部件。唐银波仔细观察元件的结构、分析材料的特征,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一种薄板工件真空夹具,且槽深误差不超过0.1毫米,这几乎跟头发丝一样细。

这一创新破解了极板加工应力变形量大、质量不易稳定控制的技术难题,已正式应用于航天、航空、核潜艇医用制氧领域,现在已经为企业创收1000多万元。

唐银波每年都有多个攻关项目。自2012年以来,他参与了公司几十项军品电器的科研攻关,部分项目已经量产,实现了科研项目的转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如今,除了担任三分厂科研攻关小组组长,唐银波还是“唐银波创新工作室”的组长,以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在他的传帮带作用下,一批生力军已崭露头角,其中卜伟伟、张鑫、陈灌生等人先后在全国、湖南省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获得湖南省技术能手、高级技师等荣誉称号。

来源:红网

编辑:李丽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