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4月29日讯 (潇湘晨报记者 陈丽安) 4月28日,中宣部组织的中央媒体来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2家央媒的30多名记者,将在接下来三天里对长沙的文化、科技、产业等全方位深入采访。
本次主题采访活动将走访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以及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代表的重点片区,用笔墨镜头凸显长沙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品质。
机器人抓起“超重”物体
活动第一站,采访团来到湖南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师生们向媒体记者展示了湖南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前沿成果。
“这是一个可以抓鸡蛋、夹蛋糕的机器人。”展台上的一个柔性机器人吸引了媒体记者的目光,项目参与学生朱炳辉介绍,这款柔性机器人的四个小触手采用硅胶材质制作,自重只有200克,却可以抓住重1000克的物品,可应用于食品级的易粉、易碎物品的抓取。
“(硅胶触手)里面有气腔,这些气腔有一层是不会膨胀的,有一层是会膨胀的,所以(充气后)会产生一个弯曲。”朱炳辉介绍,硅胶柔软的质地和类似皮肤的触感,让柔性机器人在未来可适用于多种领域,“除了食品行业对易碎食品的抓取,还可以运用在仿生手领域,以其特有的触感给使用者带来更舒适便捷的使用感受。”
松散的纤维被传输进入机械,仅需几个环节,再出来就是一床床洁白的被芯。28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位于高新区的梦洁家纺生产车间,见证3分钟一床被芯,15分钟一套四件套的“长沙速度”。
记者注意到,被芯生产线上,喂料、梳理、缝制、裁切等工序都已实现自动化生产,只有几名工人正在简单操作和巡视。
“只需6名员工,每小时就可生产出2500条全新的被芯。”湖南梦洁家纺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漆鸿杰介绍,该生产线投产后,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智能制造的长沙style
各式各样、用途各异的机器人,可自动驾驶、自动变道和刹车的智慧公交,可追踪清扫的无人驾驶小型扫路车,半小时给出体检报告的智慧健康亭……当天,采访团走访湘江新区、高新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智能制造的长沙style引起了中央主流媒体记者的极大兴趣。
“长沙是一座美丽的山水洲城,也是一座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工程机械产业在全国数一数二,智能制造的发展让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优化营商环境,使城市更具创造力和吸引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李艳君说。
近年来,按照湖南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长沙狠抓实体经济,发力产业项目。其中,对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高铁会展新城、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四大重点片区进行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在项目孵化、产业培育、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长沙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喜人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