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哥”的扶贫情结——记永顺县驻村办主任张国

2019-05-07 10:21:04 红网湘西站 编辑:张皎
字号:

1557195165798_4.jpg

红网时刻湘西5月7日讯(通讯员 李辉 田友新)在永顺县的扶贫战场,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管理员”,克服自身和家庭重重困难,从2001年的建整扶贫到2019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了19个春秋。

他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过硬作风,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担负起驻村帮扶工作的重任。

十几年来,足迹遍布永顺县299个村寨的田间地头,他的身影活跃在扶贫工作的最前沿。军人出身的他,作风硬朗,心怀群众,亲切朴实,无论老少都叫他“国哥”。

他,就是永顺县委组织部工会主席、县驻村办主任张国。

赤子丹心,再难也要冲在第一线

2014年6月,张国从原来的建整扶贫转战到驻村扶贫,担任县驻村办主任一职。县驻村办负责永顺县299个村(贫困村190个)1千余名驻村工作队员的管理。

驻村办的工作与建整扶贫办的工作相比,是一项管理性、服务性更强的“技术活”。为确保管理工作管到点子上,服务工作服务在细微处,张国上任伊始,就一头扑在资料堆里,钻研政策、学习文件、弄懂驻村管理和服务的方法。经过短短半个月时间,便熟练掌握了驻村工作队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考勤考核的主要方法等基本常识,使自己从建整扶贫的“带头人”,迅速转变为驻村扶贫的“管理员”。

危难之际方显英雄本色。永顺县贫困面积大,程度深。作为驻村扶贫的“带头人”,为了做到实事求是,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去路途遥远的小溪镇和朗溪乡贫困村调研,连续11天翻山越岭,穿行在大山之间,日行40多公里,足迹遍布两个乡镇的10多个村庄,饿了就到群众家里与群众吃一顿便餐,累了就借宿在群众家中。

在贫困群众信访工作中,张国面对重重矛盾,没有回避、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主动冲在第一线。灵溪镇合兴村建档立卡户王锡成因对通组公路有意见,对精准扶贫政策不理解,张国得到这一信息后,没有将任务推给相关部门,而是带领办公室干部到村里调查,此时的王锡成玩起了捉迷藏,待张国赶到村里时,王锡成却又到了县城,来来回回3小时后,最终在县城见到了王锡成。张国没来得及喝一口水,就将王锡成带到临近的宾馆进行交谈,最终化解了矛盾。

在每一次对扶贫工作队的督导中,张国每到一处,始终坚持边督边导,不仅严肃指出问题,还主动帮助驻村工作队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向。“凡是‘国哥’督导的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工作都是顶呱呱。”扶贫工作队员中流传这样一句话。

困苦自知,再苦也要把工作摆在前头

工作上,张国是公认的拼命三郎。作为驻村办主任,张国总是愿意为他人分忧,把重的难的工作留给自己。但家里的困难,却从未向别人提起。自担任驻村办主任以来,经常一个多月难得回一次家为父母做一次饭;儿子一个人远在深圳务工,他一年之中也难得有一次机会团聚。“贫困村群众的生活状况,看得我心都痛了,时刻都在想拉他们一把”,这是他对自己家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正是因为他心怀贫困群众,家人给予了他谅解和支持。

“对得起自己的工作,但对不起自己的家人,在父母面前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在儿子面前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工作之余,他多次和同事们说起。“扶贫就是积德”,这是张国的座右铭,他因这一执着,不但放弃了那一份沉甸甸的家庭责任,也放弃了他大好的前程。2009年5月,鉴于他工作能力强,作风素质过硬,组织推荐他担任县直某部门一把手。“恳请组织将机会让给年轻同志,自己要在扶贫工作岗位上干到退休。”在谈话征求意见时,他婉言拒绝了。正是因为这种苦难埋在心底,心忧群众疾苦的党员情怀和扶贫情结,大家叫他“国哥”,不仅仅是他年龄比别人都大,而是对他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敬佩。

责任在肩,再累也从不叫一声苦

在扶贫岗位的19年里,张国就像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白天、黑夜连轴转,几乎没有休过双休日、节假日。2008年12月,永顺县遭遇持续低温冰冻天气,全县大部分乡镇公路冰冻不能通车近一个月,日常生活用水都困难,他却没有放松对扶贫工作的督导,对督导发现的问题从不放过,原定三天的督导时间整整用了一周,他却从未说过一声苦。扶贫工作十多年,张国从来没有把家里的困难,告诉过任何单位任何人,也没向组织提过一句要求。即便他随着年龄增长,多次感觉到身体不适,但他仍然没有推辞驻村扶贫,而是毅然走向驻村扶贫第一线。2019年3月的一次下乡督导中出现了一点意外,康复期未满的他就回到办公室,一边强忍着身体的不适,一边全力以赴地工作。“同志们都很辛苦,身体已无大碍,能坚持。”张国微笑着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留下的名句,恰恰也是张国同志的真实写照。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