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人们颂扬。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三角坪社区内原怀化针织厂家属区有这样一位女性,日复一日悉心照料患病的公婆,她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用执著与坚韧、勤劳与善良,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提起向春能,原针织厂家属区内无人不晓。大家都赞扬她,对婆婆细心呵护、百般照顾的美德孝行。
“我嫁到一户好人家”
1987年3月,向春能被招入怀化针织厂上班,在那里认识了她的丈夫刘良友,公公和婆婆也是针织厂的职工。这个工薪家庭,说不上富裕,但其乐融融。
向春能坦言,当初嫁过来的时候,就是看中老公刘良友人好,对她很体贴。尤其是公公婆婆人很好相处。向春能说:“家庭经济条件富裕还是贫困,我不太在意,只要我们夫妻相亲相爱,一家人和和睦睦,快快乐乐,就比什么都强。”她说,自己与丈夫确认恋爱关系后,婆婆得知她一人住在工厂单身宿舍里,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决,就经常叫她来家里吃饭,家里买了什么好吃的都会送去宿舍给她吃。向春能与丈夫结婚后,就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从没分开过。平日里,公婆待向春能像自己闺女一样好。家务活也尽量不让她做。那时的情景,向春能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向春能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感恩,“我嫁到一户好人家。”
儿媳也是小棉袄
人常说,闺女是妈的贴身小棉袄,向春能却成为公婆的贴身小棉袄。
在向春能嫁过来几年后,1997年怀化针织厂面临倒闭,1998年向春能和她的丈夫都下了岗。刚下岗不久,公公又被诊断出肝癌,这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生活,向春能就在中心桥附近摆摊卖睡衣睡裤,一天下来可以赚个几十元钱。后来公公住进了医院,婆婆身体不好。为了养家,老公刘良友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家中有个妹妹,但已出嫁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虽在怀化城区但居住的地方离得较远,因此,向春能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公的重任。遗憾的是,公公不久后还是离开了他们。
婆婆杨秀珍,退休后身体也一直不好,患有高血压、痛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及类风湿等慢性病。3年前,婆婆杨秀珍因类风湿加重导致手关节、腿关节变形,加上腰椎疼痛,影响下半身行动,只能长卧在床,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照料。公公去世后,向春能在怀化步步高百货找到了一份工作,丈夫去了武汉从事美术教育,向春能又一次独自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
前些日子,婆婆全身疼痛,整夜不能寐。刚开始婆婆疼痛时不敢出声,怕影响到向春能的休息,就强忍着。后来实在是痛得受不了,发出了“哎哟”声。杨秀珍不知道,自从自己行动不便后,儿媳向春能晚上睡觉都不敢熟睡,这一声“哎哟”就被向春能听到了,向春能立马起床询问。为了缓解婆婆身体疼痛,向春能不顾第二天自己还要上班,便给婆婆整整按摩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婆婆去了医院。婆婆住院后,每天向春能三点一线跑,虽然辛苦,但向春能没有一点怨言,她甚至希望自己能给婆婆分担一些痛苦。
“我一身的病,现在起身都困难。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床上躺着,全靠我儿媳照顾。她虽是儿媳,如同亲闺女。”杨秀珍一边说着一边将已变形的手关节伸出来给我看。
在向春能细心照顾、精心护理下,婆婆身体慢慢有了好转,偶尔也能下地活动。这其中,儿媳付出的努力,婆婆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时,婆婆看着儿媳累得实在够呛,就主动要求分担儿媳一些家务,都被向春能婉言拒绝:“妈,以前我享你的福,现在你老了该换成我来照顾您。”
家风传承下一代
“吃喝拉撒都是我的活儿,照顾老人这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在向春能眼中,照顾老人义不容辞,这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作为婆婆的杨秀珍也为有个好儿媳而自豪,“家里有儿媳照顾着,我儿子、女儿都能安心工作。”杨秀珍说。
向春能和刘良友有一个儿子,21岁了,对奶奶杨秀珍也非常孝顺。“我孙子也非常孝顺,自打我行动不便后,儿媳不在家的时候都是我孙子给我洗衣、做饭,甚至洗脚。刚开始我还不好意思,骗他说奶奶脚臭不要他洗。孙子却说,那更要帮奶奶洗干净。”说起这位懂事的孙子,杨秀珍开心不已。
向春能告诉记者,她的教育理念就是“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孩子要孝顺长辈。“我老公、小姑子、姑爷都很孝顺,只是我老公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在家。小姑子和姑爷离得远,不是什么大事我一般都不告诉他们,以免他们担心。也许是我们的榜样做得好,我儿子对我们都很好。”
这时,婆婆杨秀珍对向春能说:“你对我这样好,以后你的儿媳肯定也会对你很好的。”
听到婆婆对自己的肯定,向春能用“知足”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现在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