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综合讯 近日,在外打工的低保对象郭运华回家,恰逢资阳区大码头街道金花湖社区开展人脸建模。在熟悉手机微信打卡签到程序后,他连声称赞:“以前每月要到社区手工签到,现在即使在外地,也能使用手机打卡签到了,真方便!”是日,资阳区社会救助对象智能监管系统正式上线,该区16000名兜底保障对象在130个村、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采集人脸模型,利用电脑或各自微信,进行活体检测打卡签到。资阳区是全省第一个启动社会救助对象人脸识别认证工作的县(区、市)。
近年来,由于城乡居民领取社会救助待遇人员不断增多且居住分散、人户分离等情况,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传统的认证办法工作量大、效率低。以前的复核工作纯粹依靠手工,由对象每月到村、社区人工签到,无法实际监管到位,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如何确保救助对象按时足额领取相关待遇、避免资金违规发放,已成为社会救助工作一大难题。为深入推进城乡低保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救助对象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死亡保”“僵尸保”等现象,实现精准救助,资阳区开发了社会救助对象智能监管系统。系统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通过电脑和手机远程“人脸识别+活体检测”技术,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足不出户、在家即可实现资格认证的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还充分运用定位技术,实现救助流程的全痕迹化管理,所有档案电子化,所有救助信息公开公示。
据了解,“人脸识别”系统最新的阿里云人脸识别活体检测技术,界面一目了然,步骤清晰可辨,操作简单易行,系统适应PC端和手机微信端。系统PC端安装至全区130个村、社区专用电脑上,配备人脸识别摄像头,主要对辖区内在册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对象中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熟练使用手机的人,进行人脸注册与识别;手机微信端主要适用于社会救助对象和其家人中能熟练使用手机操作的人员,或外出人员;对不能自主活动的人员,村、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进行人脸注册与识别。
“救助对象以往每月要到村、社区手工签到,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在资阳区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负责人张建军看来,随着互联网+监督平台的运行及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足不出户实现数据的比对应是常态。“人脸识别”认证有利于建成一套完整的低保申报、审核、审批程序,使所有步骤有迹可查,对象家庭、人员情况及相关佐证资料拍照上传,调查记录、家庭经济状况核算填报上传,实现所有档案电子化管理,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救助领域腐败问题的发生。(大益阳客户端 记者 谢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