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风雨见彩虹 “工程机械之都”是这样炼成的(上)

2019-05-13 08:55:36 湖南日报
作者:黄利飞 孙振华 编辑:曾婉阳
字号:

中联重科3200吨履带式起重机正在吊装“华龙一号”穹顶。 (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

三一重工设备助建广州“小蛮腰”。(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

云开日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4月18日,中联重科高空作业车新品发布会在长沙举行;4月29日,三一新一代宽体矿石运输车在沈阳下线;5月12日,我国首台出口韩国的盾构机已运抵韩国港口……

今年以来,我省工程机械行业喜报频传。在经历前几年的产业“寒冬”后,全省工程机械行业已完全“回暖”。2017年、2018年均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今年一季度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一重工销售收入212.9亿元、净利润3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5.1%、114.7%,业绩为公司历史同期最佳;

中联重科营收90.17亿元、净利润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76%、166%,其中工程机械板块增长近50%;

山河智能、铁建重工、天桥起重、星邦重工、江麓机电等企业的盈利数据也十分靓丽……全省工程机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都赚得盆盈钵满。

置身红火的产业,员工们无法忘怀前几年的产业“寒冬”。

2010年,工程机械成为我省首个千亿产业集群。也就是从那年开始,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跃上全国第一。

其实,产业繁荣之下,危机已在孕育。

就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一路高歌猛进之时,2012年危机骤然降临:市场断崖式下跌、产品积压、货款回笼难、现金流紧张、收入下降、利润下滑、大批裁员,全国工程机械行业一时可谓“哀鸿遍野”。

就像是一场绚丽的烟花骤然落幕。受益于2008年以后的产业刺激政策,行业呈现狂热增长;因房地产和基建项目受控,产业顿时跌至冰窟窿。短短几年,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惊心动魄轮回。

业内人士透露,2012至2016年,工程机械国内市场产业规模比高峰期收缩了一半以上。

面对产业滚滚寒流,从省里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并未方寸大乱,而是积极寻求出路,重塑产业信心。

镇定,来自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中国的城镇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少还处在起步阶段,工程机械产业的明天有着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

镇定,来自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雄厚的实力。全省工程机械产业拥有近百家规模以上企业,具备国内70%的工程机械品种生产能力,其中挖掘机、混凝土机械产销量居世界首位,桩工机械、掘进机等产品产量居国内第一……

挺过去,黑暗之后便是黎明!

挺过去,风雨之后便见彩虹!

2013年湖南两会期间,多位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关注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将目光投向了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如何向质量、效益转型。

此时,全省正着力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工程机械当仁不让成为结构调整的“排头兵”。

相关市州扶持政策也相继出台。如全省工程机械制造重镇长沙,2015年在全国率先发布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明确在机械制造领域组织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在“顶层设计”引导下,大力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推动技术创新。

2016年12月,省经信委在广泛调研后,向省委省政府呈交了《湖南工程机械行业现状及趋势简析》调研报告。

省委书记杜家毫阅毕作出批示,给行业和企业打气鼓劲。他指出,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都是世界级的工程机械企业,且都是“百年老店”。我省中联、三一等是新兴企业,在经历了一段超高速发展后,步入了暂时困难。对此应有客观分析,不是工程机械市场不行了,而是一个调整、提高、积蓄新动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对此政府与企业都应有充分的信心和务实的措施。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2016年底,工程机械行业触底反弹,慢慢回暖。

2017年,蛰伏5年之久的“工程机械湘军”面目一新,重回高速增长通道。

2018年,全省工程机械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99家规模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7.3%、10.1%、98.7%。

结构优化,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在三一重工18号厂房,一条装配线一天可下线20台泵车。三一重工泵送公司制造部经理欧胜,进入三一重工12年,经历了行业盛衰轮回。他告诉记者,2011年,18号厂房一条装配线一天也能下线20台泵车,但今天的20台跟以前的20台,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以前,以生产臂架49米以下的泵车为主;现在,臂架56米以上的泵车所占份额超过60%。

“泵车臂架长1米,技术升级有着质的飞跃;而且以前600人干活,现在只有140人,人均效率和经营指标要好得多。”欧胜说。

转型,来自于产业发展的深刻反思。

“工程机械企业出现断崖式下滑,市场收缩、产能过剩是外因;企业扩张过快、同质化竞争是内因。”一位长期观察工程机械行业的研究员分析。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坦言,行业一派莺歌燕舞时,企业更注重产能扩张和外延式发展;只有产业收缩时,企业成本管理、研发制造等方面的问题才会暴露,“企业千万不能迷失在短暂的成功中。”

“新时代、新三一”,三一重工吹响转型的号角,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将发展方向锁定在装备制造、新能源、金融投资三大产业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将拳头产品做得更强。去年,三一集团销售挖掘机4.7万台,刷新单年度挖掘机销量历史纪录,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3.1%,销量连续8年蝉联行业第一。

中联重科结构调整也在衔枚疾行。

2012年中联重科年度股东大会宣布,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环卫机械、重卡和金融五大板块齐头并进。随时产业深度调整,中联重科近年开始调整战线,出售环境业务板块,聚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板块;高起点切入高空作业机械领域。

山河智能转型发展同样紧锣密鼓。以集团化管控推动公司效益增长;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从工程机械向民用航空产业延伸,“阿若拉”轻型飞机、动力三角翼、“飞虎”无人直升机、“飞雁”测绘航拍机等系列产品,纷纷下线。

龙头企业苦练内功、转型升级,一批产业新秀以差异化发展优势崭露头角,形成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又一道亮丽风景。

铁建重工,在盾构机领域彻底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在国内市场攻城掠地的同时,将产业触角不断向海外延伸;

星邦重工,专注生产高空作业设备,产品凭借安全、高效、节能等优势,畅销国内外市场;

泰富重装,从竞争不太激烈、属于“小众化”产品的散装物料输送设备切入,迅速向港口机械、海工装备挺进;

五新隧装,隧道施工智能装备研发、生产,风生水起……

几经磨难、浴火重生。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说:“非常感谢2012年以后的这一段时期,给了连续高速增长的工程机械企业这么一个磨炼的过程;今天,我们的队伍变得更优了,产品更好了,管理更精了,竞争力更强了!”

这,何尝不是湖南工程机械行业的深切体会!

经历磨砺,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几近脱胎换骨,一幅更加壮观的产业集群画卷正徐徐展开,天上飞的、地下钻的、海上作业的、陆地施工的……五湖四海,到处可见湖南工程机械的身影,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不忘初心,为中国贡献世界级品牌

5月15日,2019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将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启幕,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工程机械展会,全球近1200家展商将齐聚星城。全球工程机械主机企业前50强中,24家将登台亮相。

这是“工程机械之都”的魅力!

短短20年,为何会在湖南崛起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一重工初创之时,梁稳根等创始人怀抱产业报国的理想,立志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界品牌。

当涟源焊接材料厂产值过亿元时,梁稳根没有满足于偏安一隅,毅然将企业搬进长沙,并进入中国高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工程机械制造。

这次战略转移,三一步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靠50万元借款起家、脱胎于科研院所的中联重科,其创始人詹纯新同样具有宽阔的视野与湘人百折不回的坚毅。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湖南工程机械“双子星座”,都在相互竞争中,变得日益强大。

“如果一个企业取得了一定成绩,要感谢竞争对手;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感慨。

殊不知,正是在龙头企业“你追我赶”中,湖南出品的工程机械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在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闻风而来”,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生态在不断发育、成熟,一个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2008年,铁建重工寻找制造基地时,正是冲着长沙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董事长刘飞香果断拍板:除了长沙,哪儿也不去!

“放眼全国,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湖南这样,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优势如此明显,既有地上的、又有地下的,既有天上的、又有海上的。”

从今天铁建重工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和耀眼的发展业绩来看,当年刘飞香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

湖南各家工程机械企业的“掌门人”,虽风格迥异、个性鲜明,但放眼全球、胸怀天下,是其相同的抱负。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有句名言:“不在中国争地位,要为中国争地位!”

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1999年创办山河智能时,这位已是40多岁的中南大学教授,在租来的旧厂房上写下“修身治业、兴企强国”几个大字。

泰富重装董事长张勇认为,湖南工程机械行业这批当家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以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占领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

如今,湖南已成为我国工程机械产业最具代表性的集聚区。《中国工程机械》发布的2018“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湖南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和山河智能一齐上榜!

记者 黄利飞 孙振华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