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蹲点日记⑧|青山村:告别脏乱差,外来媳妇不走了

2019-05-28 21:14:16 红网
作者:张金东 编辑:肖娟
字号:

111.jpg

红网时刻记者 张金东 邵阳县报道

5月27日,邵阳县黄荆乡青山村,天又下起了小雨,远方的大山笼罩在雾气中,只能隐约看出大致轮廓。刘开兴掰着指头告诉我,这是入夏以来的第四场降雨。

刘开兴,邵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驻青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帮扶一年有余,对任何关于水的话题格外关注。

青山村不缺降雨,但缺水。听起来不可思议,可这就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留住媳妇曾是一大难题

青山村位于黄荆乡中西部,地处高寒地区,是出了名的干旱死角。遇到干旱年份,只能靠从县城里送水,满足人畜饮水需要,田里的庄稼,则只能“自生自灭”。

其实,水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电压不稳,道路不畅,院落破败……基础设施建设长期的欠账,扼住了青山村发展的咽喉,困住了青山人致富的脚步,更让山外的人对这里望而却步。

走访中,我们听到一个心酸的故事:青山村由于条件艰苦,有些过了门的媳妇,忍受不了穷困纷纷离家出走,青山村一度成为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无妈村”。所以,对于娶上媳妇的家庭来说,怎样把人留住,成为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建档立卡户郭德生的大儿子,身患疾病干不了重活,妻子去广东打工,他只好一起跟了过去,一个月只能挣到1000多块钱,“只为了能守住老婆,有一个完整的家”,孩子留给了家里的老人抚养。

在青山村,郭德生一家的经历是众多贫困户遭遇的一个缩影。

到2018年,青山村建档立卡156户中,仍有87户尚未脱贫摘帽。

DSC_0689.JPG

刘开兴(右二)和扶贫队员一同走访贫困户。

贫穷有多深,甩掉贫穷的决心就有坚决。

当年4月1日,邵阳市原农业综合开发办、市工商联、邵阳农商银行三家单位组成的帮扶工作队进驻青山村,一场啃硬骨头、拔硬钉子的攻坚战拉开序幕。时任邵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开兴,这位曾经的海军团政委,正式走上脱贫攻坚这个新战场。

补齐水路电“短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水、电、路成为工作队必须首先攻下的山头。

安全饮水事关群众生活大计,更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应有之意。

省、市、县先后筹资600余万,建起了蓄水池,铺设数千米管道,新建自来水厂,安装了抽水、消毒等设备,全村3000多人的安全饮水有了着落。

拧开水龙头,哗哗的水流犹如久旱后的甘霖,滋润了村民的心田。“之前用的是蓄水池的水,有时候流出来的水根本没办法喝,现在好了,随时都有水。”贫困户陈亮英如是说。

DSC_0684.JPG

青山村的自来水厂。

饮水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农网改造。

提及农网升级改造带来的变化,青山村12组组长陈三友最有发言权。“电饭煲早上煮上饭,到了晚上还没煮熟,你说夸张不夸张?”

电视不能看,空调不敢开,洗衣机成了摆设……一度成为陈三友的真实生活写照。

2018年6月,刘开兴和其他几位扶贫队员几经努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协调县电力公司进行电网改造,新增加一台变压器,彻底解决了60多户300多人的用电难题。

陈三友说,在村里长这么大,印象中没有哪一年像2019年的春节那样热闹: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所有人都回来了,鞭炮放得也格外多。“以前电视都看不成,年轻人谁愿意回来?”

与其他贫困地区一样,青山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一直是多年来困扰发展的难题,“要致富,先修路”成为人们的共识,更是村民们的热切期盼。

如今,村民们的期盼也成了现实:33条近14公里的水泥路延伸到每个村组院落,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的痛苦经历成为历史。

村里有了当家产业

水来了,路通了,灯亮了,院落的环境不能拖后腿。

2018年6月,工作队筹资了12万余元,在青山村按每座600余元的标准修建了40座垃圾池,购进了一辆垃圾车,每周两次巡回清理,村里的脏乱差现象不见了,乡亲们的精气神也提振起来。

补齐了基础设施的短板,实现村民永久脱贫,长远致富,还要有当家产业。

DSC_0678.JPG

合作社种植了葡萄、猕猴桃等经济作物。

今年1月,鸿兴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流转了村里250亩土地,采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种植葡萄,猕猴桃,梨树,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村里引进的另一家企业——贵州丝泰祥集团公司也已开工建设。

如今的青山村,基础设施短板一项项补齐,人居环境一步步改善,产业项目一个个落地,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村的次数多了;嫁进来的姑娘,逃离的少了,乡亲们的致富梦就这样一天天变为现实。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