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剪洪源:小剪刀“剪”出大人生

2019-06-04 15:24:17 红网
作者:李兵 刘琛 编辑:向宏鑫
字号:

微信图片_20190604133246.jpg

“中华第一剪”洪源。

微信图片_20190604135123.jpg

洪源征战沙场的荣誉勋章。

微信图片_20190604133310.jpg

洪源老师为学生们表演“背剪”。

微信图片_20190604134732.jpg

手把手教小小非遗传承人剪字。

红网时刻记者 李兵 通讯员 刘琛 长沙报道

坐落在长沙市雨花区杉木冲东路上的湖南雨花非遗馆内,有这么一间展厅墙上挂满了书画作品,有行楷的字、绘画创意的各类汉字,甚至还有百花图。当你徜徉其间,驻足品味文字神韵、创作才情之时,却发现,这些字并非书写,而是一刀一刀剪出来,不禁让人肃然起敬。而他们的创作者正是“中华第一剪”洪源。

初见洪源时,他戴着一副框架眼镜,一手拿着剪纸,一手拿着剪刀,正在办公桌上仔细研究刚从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获奖回来的作品。

他摇晃脑袋一脸笑意地对记者说,这是我参展剪出来的作品《福满大地 福聚中国》,用了70个不同风格的“福”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中国地图,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时因为时间紧张,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创作完成并前往参展,我觉得可以完成地更好,今天再次看到“它”,又给了我新的灵感。

正是这样一位时刻充满激情的老手工艺人,50几年如一日的辛勤创作,成就他闻名世界的美名。他因此获得“中华第一剪”的美誉,单字400平方米的“龙”字成功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2015年,“洪氏一刀剪”还被列入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

爱好

和剪字的不解之缘

出身于湖南株洲攸县的洪源,祖祖辈辈做的都是纸扎活,作为洪氏祖传纸扎行业的第四代继承人,他从小耳濡目染,便对书法有着浓烈的兴趣。

因为患有3000多度的先天性近视,行动不便的他,在读书期间,大多都是呆在教室里练字,而这也成了他唯一的兴趣爱好。因此小小年纪的他,便对楷书、篆书、行书等书法字体信手拈来。

12岁那年,依托于扎实的书法功底,他学会了刻章,于是带着几把雕刀,走上了白手起家之路。当时小小年纪的他,透着一股坚强的韧劲,独自开始闯荡。

接触剪字算是他人生的一个惊喜,当时刻章的需求越来越少,行业发展空间有限,生意也逐渐不景气,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就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做招牌,做招牌就涉及剪字。

而真正和剪字结下不解之缘,还要从湖南省博物馆的故事说起,那天,洪源在门前表演剪字,吸引到了一个台湾商人,并出100元让他剪了3个字的招牌。从此以后,洪源就与剪字这门技艺分不开了。

“我剪过最大的字有几千平方米的,最小的也剪过1平方厘米。一刀能剪一字或者多字,也可一刀剪一首诗或者一首词。”洪源说。

从最初的一刀剪一个字,剪两个字,再到剪多字,从看着剪到蒙眼剪、背着手剪,从一种汉字的结构到全部汉字结构的掌握,洪源就是这样勤学苦练过来的。

这一剪就是50多年,洪源凭借对书法字体的熟稔,手工技艺的精湛,无需在纸上做任何描绘,一刀即能完成一幅作品,创作了数不胜数的精品力作,被人誉为“中华第一剪”。

创新

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三点一线”“乐此不疲”“敢于创新” “精益求精”……这些词汇都是雨花非遗馆的同事们对洪源最真实的评价。

“洪源的一天可以说得上是十分的较真,家-工作-家(工作),白+黑、五+二的工作状态,有时候忙起来就几乎忘记了时间,但依然乐此不疲,在剪字这条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前行。”在雨花非遗馆馆长邓运姣印象中,洪源是这样一个人,有时我见他一个作品,翻来覆去可以剪许多遍,直到令自己满意为止。

当记者问到他学习剪字有什么诀窍吗?洪源不假思索地说, 剪字技艺不仅检验心理素质,也是检验手上的剪刀功夫,剪字,不管以哪种方式,真正要把这个字剪好,没有别的诀窍,就是一个字——练。首先是要学会雕刻,其次是要学深悟透写、画,最后才能剪出出彩的作品。不能太着急往前跑,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这其中的奥妙深着呢,需下工夫,而且是狠劲。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机械的使用逐日增加,机械完成的作品虽然漂亮,但千篇一律。只有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每一件都是有灵性的。”洪源自豪满满,这才是我们手工艺人存在的价值。

他边指着桌上用剪纸剪出的微信二维码,边介绍说,作为我们手工艺人,我们也要与时代接轨,在大浪淘沙中彰显自身优势,多探索,多创新,剪出有生活气息,接地气,受欢迎的精品力作。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我们非遗文化的价值。

虽然洪源已经年逾六十,但他手中的那把剪刀从未停歇,问到将来的目标,他说要带着“一刀剪”走向国际,带着自己多年来的作品在全球展出,让中国的这项传统技艺被全世界都看到。

目前,洪源的作品已远销到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传承

成新时代的引领者

多年来积淀的不仅只有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还有数不胜数的荣誉,不过在洪源的心中,最重要的还是这门手艺的传承和发展。

“向洪爷爷学习剪小玩意。”在他所在的展区内,经常能看到他为小朋友手把手教学的场景。他自然而然成为了孩子们眼中亲切的“洪爷爷”。

“我是最早一批来雨花非遗馆的手艺人,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聚集地,能够更好地把我的技艺传承下来。”洪源说,他的传承不单单是传给自家人,剪字技艺应该让更多人守护。现今为止,我共收了15个徒弟,他们大多来自美国纽约、四川成都等地。

“说师徒,更准确来说是朋友。我们都是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共同提升。异乡的小伙伴有疑问时,我们都是及时地通过网络通话来进行现场演示,为他们解惑答疑。”洪源表示,他们是未来非遗文化的传承者、播种人,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靠青年们共同努力,才能发扬光大。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