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红薯干成了和谐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红网时刻6月4日讯(通讯员 黎春香 刘翰 记者 王义正 彭婷)“叮咚……您的微信收款到账1140元。”甘棠镇和谐村贫困户李明初和其他村民们几乎每天都能收到红薯干货款到账的语音提示。曾经看似不起眼的红薯,在工作队的带领下,转眼间成了和谐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鼓励村民加大种植红薯,实现扩面增产。
谋定思路:打造红薯产业
2018年初,湖南省审计厅驻村帮扶工作队一行3人来到对口帮扶的双峰县甘棠镇和谐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
和谐村是省级贫困村,位于山斗片区,地表蓄水能力极差,土地贫瘠,植被稀少,人均水田面积仅0.23亩。全村共有347户126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39人,贫困发生率达18.9%。
如何打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开展精准帮扶?在走访中,工作队队长王勇发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红薯,特别是各家晾晒的红薯干香甜软糯,是当地招待客人的佳品。
是否可以将红薯这一传统农业种植转化为红薯产业优势呢?工作队带着疑虑向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请教,经过一番测土论证,发现该村土质、气候都非常适合种植红薯。同时,红薯生长周期短,经济投入不多,当年即可见经济效益,产业风险相对较小。
这祖祖辈辈种的小红薯能成为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一些村民依然半信半疑,为消除村民们的疑虑,齐心协力搞产业,工作队多方奔走,争取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邀请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现场给村民讲解红薯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同时,还免费发放优选红薯种苗,减少村民的负担。
为进一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实现扩面增产,工作队制定了《关于红薯产业“扩面增产”奖补实施方案》,对种植农户实行开荒奖补、种植奖补以及保底收购。通过方案的实施,和谐村的红薯种植面积从原来的104亩扩增至160.45亩,比2017年增长了54.3%。
开展培训现场为村民讲解红薯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
寻求发展:红薯加工产业升级
有了产量得有销量,从种苗种下的那一刻,王勇心里就一直在盘算着怎么打开销路。期间,他多次与村支两委、村民代表商讨,并外出考察,最后决定办加工厂,做红薯粉丝和红薯干,提高产品附加值。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工作队的带领下,9月份,该村投入近10万元的红薯加工厂厂房就建起来了,加工设备也陆续到位,同时还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厂务工。村民们地里的红薯一批一批送往加工厂,称重、计数、清洗、磨浆、出粉、晒粉……红薯加工厂的热闹,还吸引了周边的村民,他们也把自家的红薯送来加工厂。4个月时间里,加工厂一共收购了4万多斤的红薯,生产了近3千斤红薯粉丝,还有1600多斤淀粉。
粉丝加工厂里热火朝天,各家各户也没闲着。工作队瞄准了村里另一特色产品——乌心红薯干。这东西不起眼,但在整个双峰县一直小有名气,前几年,因为红薯产量少,到了春节,村里的红薯干都卖断货。今年,村里实行扩面增产奖补政策,红薯产量大幅上升,为红薯干的大批量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削皮、蒸煮、切片、晾晒,村里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村里一派忙碌景象。
红薯大丰收,产量增加,为红薯干、红薯粉丝等深加工品提供大量原材料。
开辟渠道:线上线下销售忙
有了好产品如何卖出去,是红薯产业能否做下去的关键?为此,工作队通过提升红薯加工品的品质入手来拓宽销售渠道,在制作红薯粉丝和红薯干时,提高生产规范,并进行统一设计包装,绿色、无污染,干净、卫生,成了和谐村红薯产品最醒目的特点和卖点。
刚入腊冬,县城和周边乡镇的消费者便一如往年前来选购红薯干,工作队借势组织各家各户推荐村里新出的产品。由于品质好,镇里一中学食堂一笔就购买了2千斤红薯粉丝!
“红薯产业想继续发展,光靠县里的销路是远远不够的。”王勇通过各种资源和人脉关系,积极联系长沙、北京等地的公司企业,同时,利用个人微信,在朋友圈大力推荐展示和谐村的红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忙。和谐村的红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了出去,钱一笔一笔打到了村民的账户上。下一步,工作队还计划在微店、中国扶贫网上开线上店铺,进一步畅通线上销售渠道。
由于销售火爆,好产品也卖出了好价格,红薯干价格也从去年的12元每斤涨到了15元。短短四个月,红薯粉丝和乌心红薯干就为和谐村带来了近5万元的村级集体收入,为全体村民带来了近20万元的家庭收入。
原来半信半疑的村民们终于吃下了“定心丸”,辛勤的劳作得到了回报,增产又增收,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欣慰和高兴的呢?因为红薯产业的助力,加上村民们外出务工的收入,和谐村2018年底顺利脱贫出列。
“红薯产业只是起点,光伏发电、山井水库防渗工程、村民文化中心及广场建设等项目将继续推进,我们要和乡亲们一起努力,让脱贫后的和谐村更富更美更和谐!”再一次站在和谐村的山头上,王勇对和谐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