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丨大山深处的“活态传承”土家文化博物馆

2019-06-08 12:44:21 新华社
作者: 编辑:宋芳
字号:

(视频:新华社记者陈济安摄)

在武陵山脉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世代居住在此的土家族老百姓是中国目前八百多万土家族中为数不多会说土家语的族群。

6月6日,一场用“双语”进行的土家族祭祖节日“舍巴日”在龙山县洗车河镇的“大摆手堂”前举行。

6月6日,土家族群众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洗车河镇击鼓欢庆“舍巴日”。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活动现场,一批民俗文化艺术家表演的极具土家特色的节目,吸引了来自武陵山片区的千余名土家群众和游客参与观看,近百万观众通过直播平台收看节目。

土家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超过835万。

“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目前能说土家语的土家人不到1%,大多分布在龙山境内的洗车河流域,还有湘西永顺县和保靖县一带。”长期抢救性搜集土家族民间文化的79岁土家族老人刘能朴告诉记者,由于龙山境内万山耸立,溪河纵横,闭塞的交通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却也将原始淳朴的土家文化保留下来,使龙山成为闻名遐迩的土家族原生态文化“博物馆”。

源远流长的土家族花铺盖“西兰卡普”、欢快清脆的管乐器“咚咚喹”、神秘原始的土家舞蹈“毛古斯”……千百年来,土家族在龙山生生不息,创造了灿若星辰的土家文化。

龙山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吴文化告诉记者,龙山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县。截至目前,已普查并公布的非遗项目有200个,包括摆手舞、打溜子、织锦技艺、咚咚喹等在内的6项土家族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还有7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6月6日,土家族群众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洗车河镇载歌载舞欢庆“舍巴日”。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近年来,龙山县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县内提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平台和场所,设立了非遗传承人专项培训经费,为传承人创造更多外出学习培训和参展交流的机会。还持续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并举办精彩纷呈的民族节庆文化活动。

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用土家语交流,在县内举行的土家族非遗活动均采用土家语和汉语“双表达”。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两位主持人分别用土家语和汉语向现场观众问好,节目也大多以土家族原生态的形式展现。摆手舞表演时,一些观众摆起双手,到场地中央和舞者同舞。旁人则通过视频把这个欢乐的场景发布到社交账号上。

吴文化说,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过去在中国土家族聚居地,小摆手堂星罗棋布,大摆手堂却寥若晨星,到20世纪40年代,四省边境仅存5个大摆手堂,大部分都在龙山,而洗车河镇的“三月堂”是各地土家族公认的摆手总堂。

“历年的舍巴日大多在这里举行,每到舍巴日都有万余名群众拥到现场。出于安全考虑,今年起对入场人数有了限制,在镇内竖起两块显示大屏供民众观看,并邀请四家媒体同步在网络上直播。这次是直播平台最多、在线观看人数最多的一次。”

6月6日,土家族群众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洗车河镇跳起摆手舞,欢庆“舍巴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记者在直播平台上看到,不少无法回乡的土家族“游子”纷纷留言支持家乡的活动。“能在海外看到家乡的活动,看到家乡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我非常开心!”一名身在美国的龙山籍网民通过直播平台留言。

为了让土家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刘能朴至今仍“奋战”在土家文化传承的最前线。“民族文化是‘根’,通过举办节庆活动的形式能加深年轻人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他说,为了整理此次活动的文字资料,他已经连续加班三天。

让刘能朴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已经有不少年轻人主动加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此次活动现场最小的一位表演者是来自龙山县一中14岁的田芳,她告诉记者,妈妈和外婆都是咚咚喹的传承人,她从小看着家人演奏,也主动要求妈妈教她。

“我在学校表演后,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会主动来找我学,每次只要有活动,我们班主任也会鼓励我参加。我想把土家族文化发扬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田芳说。(记者 张玉洁 周勉)

来源:新华社

编辑:宋芳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