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益沅苏维埃政府旧址。
戴春生生前留下的遗书。
红网时刻 记者 黄刚 通讯员 王磊 常德报道
1933年,常德市汉寿县。面对反对派要挟,年仅35岁的他,选择用鲜血支撑信仰。
在反对派的要挟并提出只要供出其他共产党员名单,他就能够活下去,但是他选择了留下一封遗书,慷慨赴死。
在遗书中,他写下的第一句话是:我为共产主义死,性命难保。
他就是革命烈士戴春生,中国共产党汉益沅联区苏维埃政府创始人之一、汉寿地区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戴春生生前召集开会的地方。
戴春生后辈向记者介绍情况。
用鲜血支撑信仰
戴春生,男,派名宣厚,又名戴春熙、戴玲,1898年2月4日,出生在汉寿县军山铺罗家湾一户农民家庭。1931年至1933年,先后任中共汉寿支部书记,汉沅益联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戴春生父亲早逝,家境贫寒,10岁才上学,读私塾5年。1914年开始在益阳新桥河等地教书。“五四”运动后经常阅读进步书报,开始追求革命。
1926年秋,工农革命运动兴起,他在新桥河一带领头办农会,打土豪,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5月,“马日事变”发生,党组织遭破坏,他隐身在益阳迎丰桥一带任家庭教师。1930年转往湖北公安,仍以教书为掩护,寻找党组织。
1931年3月,周逸群率部渡江开辟洞庭湖特区,随即建立中共洞庭特区委员会。6月,戴春生与洞庭特区接上关系,派返家乡,联络大革命失败后幸存的党员,建立中共汉寿支部,任支部书记。支部属洞庭特区委直接领导,在汉寿、沅江、益阳三县边界地区开展活动。
1932年10月,中共湘鄂西省委为加强汉寿、沅江、益阳等县党的领导,建立隶属于洞庭特区委的汉、沅、益联区苏维埃政府,戴春生出任联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带领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1933年3月3日,联区工委和苏维埃政府遭敌破坏,戴春生和10多名党员被捕。4月5日,他在益阳城郊英勇就义,时年35岁。
正在新建的汉益沅联区苏维埃政府。
革命精神永传承
在汉寿县文物局内,一份已经经过保存处理的遗书,一只教书先生的木箱子,成为了戴春生留给后人的唯一遗物。
“我舅舅以前还教过我读书,他叫我们长大后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今年93岁的郭哲宝回忆起了自己的舅舅戴春生。他说,戴春生其实开始留下了很多的遗物,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有的东西都被毁掉了,目前剩下来的大家知道就只有一封遗书和一个教书先生木箱子。
“当时,敌人要我舅舅供出其他共产党人的名单,而且只要我舅舅供出了名单,就可以活下去。我舅舅选择了留下遗书,慷慨赴死。”
郭哲宝告诉记者,遗书的内容主要是自己为了共产主义,马上就要死去,留下这封遗书,他死后,亲人们不要铺张浪费在自己身上。自己的两个孩子希望家人们代为照顾,培养他们长大成人。
如今,戴春生的后人们一直坚守在这片红色的土壤上,传播着他们祖辈的红色故事。
革命老区内,村民利用山坡闲地种植茶叶等,每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余元。
革命老区焕活力
近年来,汉寿县军山铺镇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发展越来越好。
走进当年戴春生等早期共产党人开会的地方汉寿县军山铺镇砂子塘,这里大多都是戴春生等革命烈士的后代,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发扬红色革命精神,把这块红色热土经营地越发充满活力。
“这就是戴春生他们当年开会的地方。”走进一处竹子林,戴春生大姐的孙子郭运筹带着记者来到了当年开会的地方,现如今,竹林依旧,在旁边矗立的则是当地党委政府为了纪念戴春生等革命烈士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作为汉益沅联合苏维埃遗址所在地的革命老区乡镇,汉寿县军山铺镇将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党建统揽,激发党组织活力;推进环境整治,规范城乡管理,打造人居环境亮点,提升老区形象;发挥山水特色,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又要发展好经济,挖掘红色资源,结合汉益沅联合苏维埃遗址,开发打造红色文化与生态休闲体验一体的文旅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汉寿县军山铺镇党委书记瞿富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