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与执政表达

2014-06-18 14:57:54 新湘评论
作者:贺弘联 编辑:李丽
字号:

13.png


提要

当前,伴随微博客的蓬勃兴起,我国5亿多网民日益成为活跃的网络用户,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照相机”,任何一个小范围的事件,都有可能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迅速传播,最终成为全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公众事件。公民监督的力量、微博时代的魔力,使互联网成为越来越突出的舆情集散地和舆论放大器,成为映照社会情绪和执政生态的晴雨表。

面对全新的“大众麦克风”社会化媒介时代,从执政的层面看,我们事实上已经全面进入了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网络社会,迎来了“@+党委、政府”的执政表达时代。这对各级党员干部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落实民本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如何为官、如何执政、如何服务于民提出了有益警示。

宽容民意:允许民众发声

听见与被人听见,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当表达权越来越成为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重视和回应这些声音,就成为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经历着急剧社会转型的国家,广大群众的声音被聆听、被重视,尤为重要。

互联网世界尽管只是一个虚拟世界,但是它构成当代网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更多意识形态层面的精神治理和行动引领,涉及执政共同思想基础的构筑和执政效果的认同等一系列大是大非的顶层设计问题。大多数网民“位卑未敢忘忧国”,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正义感,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泥沙俱下、浑水摸鱼的现象。不能单看枝节,否认主流,更不能求全责备,要以大胸怀、大气量,尊重、面对网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行为。微博时代,各级党员干部都应进一步充分认识:执政形象的塑造与维护,不在权力专行中,而在依法行政里;不在对民声的粗暴压制中,而在对民声的倾听处置里;不在与民意的对立中,而在与民意的同频共振里。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些年来,各级党和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拓宽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民意渠道。从总书记总理“网络问政”开辟察民情、汇民智的新渠道,到湖南开展“三问”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各地纷纷邀请网民“灌水”、“拍砖”,充分彰显了倾听网络民意的愿望和诚意,有效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与实践。

善待民意:打捞“沉没的声音”

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时代”让政府花最少的时间和成本、最广泛倾听“沉没的声音”成为可能。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这是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说话”、“发声”不仅是表达诉求的基本手段,更成为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和社会通道的重要环节,成为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当下,无疑是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声音是“说也白说”,意愿表达了,问题未解决。这些,都可称之为“无效表达”,或者说是“沉没的声音”。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说,表达上的弱势群体,也是现实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既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鲜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甚至无法得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同样薄弱。因此,尽管可能人数不少,他们的声音却很难在社会中被听到。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引发“沉默的声音”在现实中爆炸等极端行为。

列宁曾经深刻地指出:“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然而就连泡沫也是本质的表现。”之所以要倾听这些“沉没的声音”,是因为那些为网络关注、被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的浪花与泡沫,海面之下这些体量更大的深流与冰块,才是让冰尖浮出水面的庞大基体,也才是决定社会心态的“潜意识”、“核心层”。真正关注他们,才是真正地听到了民声、重视了民意。

疏导民意:多看社会心态这块“晴雨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是我国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其实际意义在于将社会心态问题前所未有、更为鲜明、更为直观地表达出来,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网络民意作为社会心态重要一极,更真实、更直观、更全面。一方面,不良社会心态折射出的往往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首要的是解决好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心态良好也并不是说社会就不存在任何问题,而是问题出来之后能够得到公平有效的解决。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软件”。如何面对网络民意,重视这块精神层面的“晴雨表”,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当前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正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更加重视网络,重视治理和培育良好网络心态,做好这个工作,才是抓住了社会心态培育的关键和命脉。

对接民意:将网络民意转化为执政“生产力”

《世界是平的》一书指出,网络既有建设性的作用,也有破坏性的作用。运用得好,可以成为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加速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平台;运用得不好,也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策源地。目前来看,网络民意已经成为政府善治的建设性力量,助推各级政府提高自身执政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可以说,网络民意传播及时、覆盖面广、参与方便的特点,为政府释放“决策气球”、了解民心向背提供了成本低廉、反应快速的平台。官员热衷于网络、运用网络、依靠网络、对接网络,通过网络接通“天线”与“地线”,是执政能力与方式的与时俱进,凸显的是新时期干群之间的“鱼水情谊”,亦即实现执政转身的群众路线,将会释放出难以想象的执政“生产力”。

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以开放的视野、平等的心态、法治的理念去对待和推进网络民主,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设性的网络民主平台。对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来说,政府的执政表达在互联网中越能得到民意的“热捧”,就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就越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作者:贺弘联)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