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援非·他们的故事|在非全力救治,家人病痛却顾及不上

2019-06-26 09:17:57 红网
作者:张兴莎 编辑:肖拓
字号:

微信图片_20190625224348.jpg

张小琼正在指导当地医务人员操作仪器设备。

微信图片_20190625224402.jpg

张小琼正在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建立手术器械包。

微信图片_20190625224416.jpg

一名患儿正在用亲吻对张小琼表示感谢。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莎 长沙报道

“清晰地记得: 去年六月,挥泪告别故乡那天,阳光温暖,和风拂面。第一次踏上塞拉利昂的热土,播撒友谊的种子便在心底扎了根发芽……”今年6月8日,是张小琼过得最特别的一个生日,作为第20批援塞队员,她在非洲土地上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作为送给自己最特别的生日礼物。

一年的援非工作是从最初的忐忑开始的,当跨越万里路,从陌生到不断熟悉,时间也就在充实而紧凑的日子里变得"飞快"。她说,援非的工作生活的确有一些单调,但内心体验却一点也不苍白。工作中,能尽自身所学和所长来帮助友人,也是一种特殊的经历与成长。

从“一肩挑”到齐心协力

2018年6月29日,是张小琼在非洲中塞医院上班的第4天,

“当时我接到产科援塞专家许晚红的电话,告知有一台急诊剖宫产手术马上要进行,我从宿舍出来,第一时间赶到手术室。”张小琼说,当时产妇已接到了手术间,随患者来的病历夹内仅有一页手术同意书,出凝血时间等资料都是缺失的。

情况紧急,每一分钟时间都是在与生命赛跑。“塞方护士的配合有些跟不上节奏,我只能自己快速清点器械、敷料等,当地医院没有新生儿科医生,各项事宜都不熟悉,因此之后的各项流程我又只能自己上。”张小琼说,最大的体会就是一台手术下来大汗淋漓,比运动过后还累,自己不仅要手术,还要多项职能“一肩挑”, 这里一切都比想象的要糟糕。

“后来我开始把湘雅模式搬了过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张小琼说,开始建立手术室核心管理、消毒与隔离、无菌操作、手术患者安全核查等制度,慢慢地和当地医护配合默契程度提升了,在大家齐心协力下许多病人得到科学、规范的护理后,及时愈合。

在非洲医治病人,国内家人病痛缠身

援助塞拉利昂,既背负着“医道爱国,奉献非洲”的重担,同样也得承担起对家人的无尽思念和牵挂。

“要知道40多岁的年纪,恰恰处于‘上有老要照顾、下有小要照管’的阶段,走之前,我其实内心还是有不少牵挂。”张小琼说,婆婆之前因急性心肌梗塞做了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孩子又处于中考关键时期,这些都是她的牵挂。

“塞拉利昂当地时间3月11日凌晨两点钟,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时,电话是先生从国内打来的,他特别着急。”张小琼说,先生在电话那头说胸口很疼痛,她的心不由一紧,知道事情肯定不乐观。

“我当时身在异国,特别着急,但我告诉自己,要冷静。”张小琼说,她先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第一时间寻找在家同事帮忙。最终其先生确认为突发的急性心肌梗塞,立即办理住院,第一时间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支架植入术,抢在了时间前面。

“我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心情,自己在异国医治他人,自己的家人却无人照顾,特别不是滋味。”张小琼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非洲的大地,会非常非常想念家乡,一想到家人盼着她回家的深情,心里便一阵酸楚。

看到病人的微笑,就是医生最大的幸福

但作为医生可能有一种本能吧,当看到病人从痛苦到健康,当看到病人幸福的笑脸,就觉得自己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切的坚持都是应该的。

“一名9岁的男孩Abubakorr Sawaner,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张小琼回忆,那个孩子因外伤导致了右眼白内障,仅有光感,由于家中贫寒且当地医疗条件与技术有限,无法及时医治,导致半盲。

经过前期准备,来自中国的专家们决定为这名患儿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手术当天,考虑孩子年龄尚小,担心其在局部麻醉下不能配合手术。“我特意与他谈了许久,没想孩子非常自信地说:‘I trust Chinese doctor.I’m not afraid!’(我相信中国医生,我不害怕!)”

“术中我陪在Abubakorr身边,孩子也一直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这让我非常感动。”张小琼说,后来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视力即恢复到了0.6,当孩子揭开眼罩那一刻,他露出洁白的牙齿灿烂地对医生团队笑,作为一名医疗人员,更作为一名母亲,那一刻她感觉到非常的幸福。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