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醴陵市融媒体中心:践行“四力”,讲好抗洪故事

2019-07-12 14:14:32 红网
作者: 郭汉军 编辑:谢羽
字号:

红网时刻通讯员 郭汉军 株洲报道

7月6日至9日,醴陵市遭遇历史罕见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克服洪水侵入、大水封门的困难,积极开展自救的同时,第一时间组织记者赶赴全市各抗洪救灾现场,采写播发一线新闻和信息,并及时与中央、省、株洲市主流媒体对接,推送抗洪抢险新闻稿件和素材,在抗洪救灾中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党员记者带头切实践行“四力”,凝聚强大抗洪救灾正能量,传递醴陵众志成城抗洪救灾好声音。

12.jpg

被淹的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大门。

2.jpg

醴陵融媒体指挥中心被淹,进出只能靠划船。

勤“脚力”,让新闻现场更真

灾情发生后,醴陵市委宣传部、醴陵市融媒体中心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成立安全保障组、宣传报道组,中心相关负责人分工合作、靠前指挥,一组在中心现场调度,确保机关安全、播出安全和后勤保障。一组在外围设立临时办公点,统筹调度全中心各媒体采编工作。各媒体各司其职,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是记者的现场,每位记者每天至少承担两次的采访任务,足迹遍布全市各个镇(街)。在交通受阻、通讯不畅的情况下,记者凭着过硬素质,深入灾区抢险救援一线,记录灾情、抢险、救援、灾后安置。尽管在洪水中衣鞋被淋湿甚至摔倒,记者仍发回了一幕幕感人的镜头和画面,为灾情的正面舆论引导奠定坚实基础。

5.jpg

8.jpg

深夜,醴陵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在抗洪救灾现场采访。

记者李晨颐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在洪灾爆发前一天,刚满3岁的女儿高烧40度。她在医院通宵陪护后,次日早晨准时到达岗位,随即跟随消防队员赶赴受灾严重的石亭镇采访,回来已是凌晨两点,虽然万分牵挂还未退烧的女儿,李晨颐仍然赶到临时办公点完成稿件的撰写,第二天又继续投入抗洪报道中……

因暴雨不断,河水持续上涨,7月9日凌晨,洪水开始漫入融媒体中心,融媒体指挥中心设在一楼,内有价值近百万元的设备设施。中心负责人当机立断,立即组织人员采取紧急措施。职工杨寅不顾痛风发作,也没管得上才出生一周的孩子和还在月子里的妻子,一瘸一拐搬运沉重的机柜,在忙碌和疲累中度过了他的生日。职工田志武就地取材在大门口“筑”起简易堤坝,为保护新建指挥中心设施争取时间,后因连日“作战”,劳累到生病。虽然水位上涨快,设备拆装难度大,但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服务器、交换机和显示大屏等重要设备全部安全转移。

7.jpg

记者走进抗洪一线,及时传递灾情和救援信息。

因编辑、制作设备难已转移,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只得划船进入中心,后勤技术人员利用发电设备全力保电,直至洪水离发电机仅5厘米的位置才停机,多组编辑制作人员协同作业,也在停电前的5分钟完成了整组抗洪救灾特别节目《抗洪时刻——我们在一起》的制作和上传,确保当晚准时播出。

几天时间,所有记者、编辑和技术保障人员都在与时间赛跑,克服了通讯不畅、设备不齐、时间紧张、人员不足等重重困难,将灾区一线的灾情、抢险、救援、重建等情况及时密集向外发布,充分展现了突发情况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素质。

练“眼力”,让典型事例更深

在抗洪救灾报道中,醴陵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场,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始终用敏锐的眼睛紧盯现场,记录抢险救人惊险画面,讲述抗洪救灾精彩故事。

11.jpg

记者通过救援战士了解水情。

“不要慌,要镇定……党和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其他人怎么样?都安全了吗?”“你是最后一个被救起的人。”

这是船湾镇干部刘雪平为救群众落水失踪前和7个小时后获救时的两段真实对话,《湖南日报》7月11日刊发的通讯截取这两段对话作为标题和引语,感动了很多读者。7月10日,醴陵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程耿孺、刘雄峰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辗转拍摄采访到第一手素材。有着较高职业素养和多年基层记者工作经验的程耿孺一边采访一边构思,采访结束返回单位已经是下午4点多,6点前她完成了当天播出的电视稿件,并在之后推送至上级媒体。新华社、湖南日报、株洲日报都采用了这篇稿件的素材,宣传刘雪平抗洪救灾先进事迹,传递醴陵抗洪救灾正能量。

记者李成林跟随救援人员营救一名突发心脏病的82岁老人,到达后发现环境复杂,如果按惯例呆在冲锋舟上拍摄,角度不佳,难以捕捉到第一现场的珍贵镜头。为此,他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当时洪水已经没过胸口,记者将双手高高举起,并尝试边在水中拍摄边现场解说,第一时间将救援人员如何营救老人的画面传送出来,由于镜头极具现场感,解说言简意赅,感人至深。

9.jpg

记者、编辑快速制作稿件,力求第一时间将现场呈现在观众面前。

记者就是凭着这样专业精神,在纷繁复杂的众多素材中,以敏锐眼光和独特视角发现的典型事例。《“飞”一般的救助,两产妇临产被困,直升机从天而降》《向水而行!请记住这些“平凡”英雄》《洪水退去,这才是醴陵最美的样子》等众多感人新闻,获得了广大受众好评。

活“脑力”,让报道形式更新

在报道中,记者紧密联系防汛指挥部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做到重要信息第一时间获取;“蹲点”灾区最前沿,充当现场“信息员”;紧盯全市各工作群和朋友圈,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遇到急需播发的重要新闻,前线记者现场连线后台编辑迅速发稿;利用短视频、动图等形式宣传灾后防疫等知识;同时与上级媒体密切联系,确保外宣发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醴陵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编辑纷纷开动大脑,提升“脑力”,利用手机传送短视频,编辑稿件内容,发挥有效沟通的融媒体工作流程,在最短的时间内报道出详细、真实和有价值的新闻。

4.jpg

连日来,记者们划着船只为离现场更近一些。

抗洪救灾报道中,醴陵市融媒体中心注重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优势,集中采集,整合传播。开设《抗洪时刻——我们在一起》特别报道专栏,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同步发声。新媒体推出了14个小时的《防汛抗洪,我们在行动》图文直播,现场连线多位奋战在灾区的融媒体记者,持续向外发布最新汛情和实时救灾动态,点击量达到5.6万人次。系列新闻快讯,总访问量达50多万人次。广播电台发挥无线传播优势,在部分区域有线电视信号中断的情况下,果断调整节目播出形态,中心主机房和交警直播室互动,实时播报最新天气汛情、路况信息和安全提醒,从7月9日早上8点至7月10日下午6点,共播出资讯和信息160余条次,实现了广播节目无间段播出、应急平台全天候值守。

6.jpg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逸鸣在抗洪救灾现场。

准确、及时、密集的新闻报道,不仅牢牢掌握了舆论引导主动权,还产生了不少视角巧妙、内容鲜活的新闻作品。由于洪水封路,主持人周文琪和部分后期人员在坐船进入市融媒体中心途中,当时手中没有专业摄像机,她就用手机拍摄了一段短视频,并第一时间把素材上传到给融媒体指挥中心,后台编辑迅速将其作为保安全播出的一个鲜活场景,组合成稿并推送至湖南卫视,当天,《洪水入侵醴陵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划船出入保播出》的新闻在卫视午间新闻中播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在此次抗洪救灾的报道中,既有抢险救援的惊险瞬间,又有汛情灾情的动态报道,也有政府发布的相关通告,还有洪灾自救和灾后防疫知识等,让广大群众能够真实、准确、立体了解醴陵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全过程。

强“笔力”,让传播影响更大

洪水来袭,醴陵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深入一线,贴近人民群众,努力提升“笔力”,用镜头生动地记录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用笔鲜活地讲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情故事。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理想情怀、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下笔成文的专业功底。

10.jpg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在抗洪救灾现场。

灾前,及时通报防汛情况。7月8日,醴陵市连续召开防汛工作部署和调度会议,部署相关工作,醴陵市融媒体中心第一时间播发稿件《暴雨来袭,书记连续调度防汛工作,要求做到“五个确保”“六个到位”》和《市委副书记、市长连夜督导防汛》等稿件,加大防汛宣传力度,提醒广大市民我市进入汛期,做好抗汛应急准备。

灾中,抗灾报道有声有色。省、株洲市和醴陵市领导实地察看汛情,现场指导抗洪抢险工作,温暖着广大群众的心,记者采写稿件《醴陵启动防汛应急响应!众志成城,干群一心战洪灾》等稿件,公布当前最新水情、雨情、受灾情况,鼓励干群同心抗灾。《醴陵:24个镇街14.8万人受灾》《醴陵昨夜无眠 迎战历史最高洪峰》等稿件,集中报道了各镇街不畏洪水肆虐,齐心协力应对灾害的情况。《昨日洪水无情,今日大爱无声》《大街小巷温情涌现,爱心满满》等稿件,展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志愿者携手保护家园的场景,生动诠释了“大灾面前有大爱,洪水无情人有情”。此外,适时推出短评《别担心,我们都在》,提振广大市民抗灾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心,温暖而又鼓舞,并携手醴陵市慈善会发布《醴陵市抗洪救灾募捐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奉献爱心。

灾后,除集中报道恢复家园、宣传防疫知识等方面内容外,还推出稿件《本周两次集中降雨:气象部门提醒防范地质灾害、城市内涝和雨后旱情》,提醒市民注意防范,继续加强抗灾减灾。

3.jpg

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在艰苦环境中完成新闻采编。

7月8日至7月11日,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中国发展网、湖南红网等发稿22条,在株洲电视台、株洲日报发稿12条,本级媒体发稿100余条,全方位报道了醴陵抗洪救灾及开展灾后重建的新闻,展示了各级党委政府在洪灾来临时反应迅速、指挥有力,在抗洪救灾中发挥了坚强领导和核心作用,以及全市人民众志成城抗洪抢险和互帮互助的良好精神风貌。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开展“四力”教育实践以来,新闻工作者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明显提升,此次抗洪救灾的全媒发声、全员参与正是“四力”教育实践的最好检验。

来源:红网

编辑:谢羽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