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袋普通生活垃圾,来自长沙市岳麓区八方小区二期一户居民家里。我的主人名叫何慧琴。7月10日,晚饭过后,她如往常忙活着收拾碗筷,然后把残羹剩饭倒进装我的袋子里。
在此之前,我所在的绿色湿垃圾桶已收集菜叶、蒜皮和鸡蛋壳。抖落干净后,主人又把废纸巾、烟头等扔进我旁边的干垃圾桶。加上打包好的一袋快递盒子、塑料瓶,收拾完毕,主人拎着我和两个兄弟,出门散步。
就这样,我开始了一趟漫长的“旅行”……
第一站:小区垃圾桶
我的分类有讲究
下楼右转,步行不到几米,主人将我和干垃圾兄弟分别放入不同的垃圾桶。而装着快递盒子、塑料瓶的兄弟,主人要继续走2分钟,将其扔到小区西门的蓝色可回收垃圾箱内。
走出家门后,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一个近240升的湿垃圾桶里,虽然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它们叽叽喳喳,气氛还算活跃,但随着新成员越来越多,我和一些菜汤兄弟挤在一起,身上散发出一股馊味。
天色渐渐暗下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见垃圾桶满了,于是将我和小伙伴拖运到小区西门集中收集点。听说,这样的收集点小区有2处,专门为湿垃圾而设。
与此同时,和我命运相仿的干垃圾兄弟,则被运送到小区东门的一个小型垃圾站。
在静静等待中,时间一晃到了第二天下午。15时左右,一辆小型自装卸式垃圾车出现在我面前,下车的是来自岳麓区环卫局的收运员谭志刚。
谭师傅将我所在的垃圾桶放在环卫车的特殊装置上,扣上保险链,垃圾桶沿着升降轨道缓慢上行,然后倾斜翻倒、复位下移。一瞬间,我和小伙伴进入到完全密闭的车厢中。
尽管眼前一片漆黑,但我隐约听到谭师傅说还要到钰龙天下小区去。一路颠簸,新伙伴不断加入,最终,车在金星路与佑母塘路交会附近停了下来,此时我才发现,我和干垃圾兄弟竟然又碰面了。
第二站:垃圾中转站
我有专车来接送
今年,长沙环卫部门结合“三改”工作,按照垃圾分类运输处置要求,大力对城区一批垃圾中转站、环卫运输车和公共站厕进行改造升级。
原来,我从小区离开后,来到了岳麓区改造升级的垃圾中转站之一。在这里,干、湿两个垃圾收集站分隔,每天各“吃”12吨、10吨垃圾。我只好和干垃圾兄弟打声招呼,就此别过。
旅行的颠簸让人疲惫,我和八方小区、钰龙天下小区的其他小伙伴进入湿垃圾收集站歇脚后,很快开始犯起迷糊。一觉醒来,时间已是7月12日清晨。岳麓区环卫局派出一辆大型环卫收运车来接我们,说是要将我们清运至位于开福区洪山桥的长沙市第一垃圾中转处理场。
剩饭剩菜、瓜皮果核、蛋壳菜叶……在湿垃圾收集站内,由于大家基本都是同类,工作人员便借助机器手柄把我们压扁,以此节省空间。后来,我们又经过自动除臭喷淋,这才再次上路。
一路向东,抵达长沙市第一垃圾中转处理场后,在一位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我们的“专车”首先过磅计量,而后进入湿垃圾处理仓。被一股脑倾倒出来后,我看到一排圆柱形设备,脱水、压缩、除臭……再后来,我和小伙伴们变成了残渣。
变身过程中,我们产生不少工艺污水,在长沙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进行无污染处理后达标排放。当我以为生命即将告终时,没想到,“旅行”仍要继续。
第三站:清洁焚烧发电厂
我的价值不一般
据说,长沙每天要产生7000余吨生活垃圾,从全市各个垃圾站运送至中转处理场。面对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中转处理场不得不将我们压缩之后再转运处理。
与之前不同,这一次,我被推入一个超大容量封闭式集装箱车,身边的小伙伴已完全陌生。集装箱车依托着一辆大型转运车,在确认无撒漏情况后,从中转场驶出,径直朝着35公里外的清洁焚烧发电厂前进。
长沙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厂位于望城区桥驿镇,一期项目已运行一年多,累计焚烧垃圾近100万吨,日发电量200多万千瓦时。怀揣着对未来的期望与不安,我离清洁焚烧发电厂越来越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填埋场,从远处看,铺上黑色防渗膜的“大山”十分壮观。但我并没有被倾倒在这里,原来,长沙目前超过8成生活垃圾要进行清洁焚烧处理。
进入清洁焚烧发电厂,2号仓,指定卸料区。转运车司机将车辆尾部对准卸料口,通过操作驾驶室内的按钮与拨杆,液压装置把我推出来,我纵身一跃进入一个5万余立方米的垃圾储坑。
经过漫长的几天等待,7月15日上午,一个巨大的抓斗将我缓缓从垃圾储坑里抓起,最终,我被投入到一个千余摄氏度高温的焚烧炉顶端,燃烧转化为电力,回到千家万户,一趟“旅行”就此结束。(记者 曹辉 郑旋 实习生 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