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情,衡阳常宁市各相关部门迅速组织群众开展农业灾后生产自救工作。
红网时刻衡阳7月19日讯(通讯员 尹维龙 段祖荣 记者 蒋楠)“政府的关怀就像及时雨,总能在第一时间滋润百姓心田,既发种子,又免费帮我耕田,正是我们秋播秋种需要的,我那被洪水淹没失收的150亩稻田有希望了。”7月17日,在衡阳常宁市柏坊镇红泥村的田峒里,5台大型悬耕机、机耕船正紧锣密鼓地耕耙作业,90后种粮大户王艺儒面对前来指导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的常宁市农技人员连声道谢。
出生于宜潭片区群英村的王艺儒今年在宜潭、柏坊等地共流转了2560亩地种粮,7月份洪灾,给他造成了不少损失。在常宁市农业部门的关怀和自己努力下,柏坊镇红泥村的456户村民已全部组织起来,忙着翻耕水毁稻田,平整山地菜园,抢抓农时抢收抢种。
7 月7日以来,常宁市连续遭遇多轮强降雨天气,特别是7月7日-14日的特大暴雨范围广、叠加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造成全市大部分乡镇被水淹情况严重,为全市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全市农作物(含水稻、蔬菜、烟叶、经作等)受灾总面积45.722万亩,其中成灾24.2191万亩;绝收13.7857万亩,掀翻牲畜栏舍瓦面1325平方米,倒毁栏舍6栋68间,受灾畜禽,其中猪3980头,牛168头,羊1182只,禽92800只(羽),水产养殖受灾6.286万亩,沉没渔船2艘,损毁田间渠道1.13万米,田间道路1.07万米,损毁各类农机具66台,直接经济损失在95600万元以上。
“决不能让农业生产因灾减产、让群众因灾减收。”面对灾情,常宁市各相关部门迅速组织群众开展农业灾后生产自救,确保一丘地一块农田不因受灾而抛荒,确保受灾群众灾后生活不愁吃、不愁穿。
为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市农业部门强化工作措施,先后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抗洪救灾工作。实行班子成员包片,技术骨干联乡,乡镇农技人员驻村,共派出150人下乡进村,深入抗洪一线,开展勘灾查灾,及时报送灾情,相关领导勤下一线,靠前指导,观察水情农情,便于果断处置,确保受灾群众少受灾,农业遭灾不减产。
按照“田里损失地里补、夏粮损失秋粮补”的要求,常宁市采购省级救灾改种水稻种子10万公斤、蔬菜种子600公斤,调运肥料110吨、调运农(兽)药1600公斤,并及时将种子分发到受灾乡镇及受灾群众手中,组织群众抢抓农时,抢播抢种,在柏坊、新河、烟洲、蓬塘等乡镇开展改种水稻面积2.6万亩,创办柏坊镇红泥村、新柏村两个千亩改种晚稻“倒种春”生产示范,并创办培元办事处大立村450亩蔬菜改种示范,预计在7月20日前完成播种工作。
为做好救灾补损工作,常宁市组织6个抗灾救灾服务队,包括粮油、蔬菜、经作、果树、茶叶、植保、养殖等专业技术骨干48人,分赴受灾较为严重的柏坊、宜潭、新河等12个乡镇参与救灾,全部深入生产一线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户开展洗苗扶苗、改种补种、清沟沥水、补施肥料、防治病虫、免疫消毒等工作,并编印下发了技术指导手册,帮助农户开展生产自救,并针对不同作物的不同受灾程度,提出相应施救措施,指导群众因灾施策,合理培管和及时改种补种。市、乡两级农业农村部门主动与农业生产保险公司衔接,督促和配合保险部门根据政策对受灾群众进行农业生产田间鉴损。目前,水稻、烟叶、养殖等理赔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同时,常宁市及时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深入受灾乡镇突击举办了11期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参加种植大户及农民达到351人,乡镇农技服务站还实施了病虫害测报,择机开展病虫害防治;积极开展畜禽填栏补笼和疫病防控,尽快恢复渔业生产;帮助受灾畜禽场及时清除淤泥,清洁场地,抢修被洪水冲损的圈舍、围墙与供水、供电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做好场地环境消毒,引导农户填栏补笼,及早落实抗灾自救计划,做好畜禽种苗调配,确保灾后恢复生产需要;加强屠宰场检疫,防止死亡畜禽和带病畜禽进入市场,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