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通讯员 刘莉 张晓玲 记者 谭倩 衡阳报道
2018年以来,蒸湘区按照“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思路,采取委托帮扶、直接帮扶与自主发展产业相结合的帮扶模式,通过资金、土地、项目入股等多种形式,全区1217户366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扶贫工作呈现政府引导、部门参与、企业带动、贫困户受益的积极有效的良好局面。爱心扶贫企业和贫困户之间,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他们已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了”与“到我家去吃饭”
“以前都是我送点小菜给大家回家吃,可这几天都是他们叫我去家里吃饭,还拿小菜给我吃。”说话的是衡阳泓雅生物科技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罗波,这个儒雅斯文的浏阳人,面对灾后110多万元的损失没有掉泪,但是在基地做事的贫困户喊他去家里吃饭时,七尺男儿感动地落下了眼泪。
衡阳泓雅生物科技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在雨母山镇临江村流转690余亩土地,主要以特色野菜种植、特色养殖、无土栽培及活体芽苗菜的技术研发和生产销售为主,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120余人,帮扶贫困户40余人。
“看到大棚里平常自己吃的小菜全部淹了,唐先银就天天带辣椒、空心菜、豆角等小菜来。陆元香、肖高鹅,还有好几个人都叫我去他们家吃饭。左华桂把她家的凳子、桌子搬来给我用。东西不贵,但情义无价!现在我遇到困难,他们在自己都困难的情况下能这样对我,我永远铭记于心。我是个外地人,但和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罗波说的这些人都是基地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这几年一直在基地上班,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大家对罗波心存感激,只能用这种朴实的方法回报。
虽然洪灾过后,大棚里的特色野菜全都没了。但是罗波没有灰心,组织人手进行清园、消毒,还在山东定了种苗。唯一的一点花生苗和豆苗“逃过一劫”,在市、区农业部门农技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已经恢复生产,安排人手补种上了。
“大棚里的花生苗和豆苗5天后可以出菜了。新的野菜苗补种完,1个半月以后也可以上市了。”有了大家的帮助和支持,罗波信心满满。
“有我的,就有贫困户的”与“冒得工钱我也要来”
“当农户们自发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无限感动,帮扶别人亦是在帮扶自己。”衡阳华农葡萄农民合作社负责人陈华感叹道。
华农葡萄农民合作社于2016年在雨母山镇新竹村投资600余万元建立葡萄产业基地,有60多户贫困户分批分季节在基地做事,为155户贫困户提供入股分红。今年基地产业进入盛产期,即将开园,可是突如其来的强降雨,致使农场农田及房屋全部淹没,葡萄、无花果、火龙果、桑葚等水果树苗全部受损,造成直接损失约460万元,间接损失680万元。
“我自己的收入没了都算了,可是还有155户贫困户等着年底分红,我不能让他们的钱打水漂。”倔强坚强的陈华看着损失惨重,几年心血毁于一旦的基地,心里挂念的确是贫困户的收益。可是灾后重建工作极其艰辛繁重,人手面临严重短缺,如今自己的仅存的流动资金都用来购买灾后重建的物质和设备了,无钱支付人员工资,让陈华急坏了。
正当一筹莫展又无力张口的尴尬时刻,谢培光、左才宇、罗明桂、谢培钟等他曾经帮扶过的贫困户出现在面前,陈华喜出望外。
“陈老板帮了我这么多,当他遇到困难时,我理应来帮帮他,冒得工钱我也要来!”左才宇笑着说道。
“现在正在积极进行生产自救和恢复生产,各种苗木损毁严重,要重新补苗。今年的水果是没有收益了,在区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准备套种套养,弥补一些损失,增加一点收益。所有水淹后的葡萄果实全部采摘土埋,然后园内进行消毒清理。我还联系了鱼苗和鸡苗,准备饲养。反正有我的,肯定就有贫困户的!”
贫困户的无偿帮助使得陈华解了“燃眉之急”,现在,他正有条不紊、一步一步地安排着灾后重建工作。
一把小菜,一餐便饭,一次义工,这些最家常、最质朴的方式,见证了爱心企业与贫困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情谊,也架起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暖心桥梁。“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暖心的故事正在蒸湘区贫困户与爱心扶贫企业之间上演。贫困户与爱心企业结下了深厚的帮扶情谊,让爱心企业在感动之余,也体会到长久以来的扶贫付出是值得的,更让企业拥有了帮扶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