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湖南丨邵阳:“制造”“智造”齐发展 产业转移助腾飞

2019-07-24 09:01:19 人民网
作者:匡滢 刘瑞扬 隆清泉 编辑:李丽
字号:

湖南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自动搬运机器人

湖南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自动搬运机器人。

“邵阳劳动力丰富,有实业基础,政府支持力度很大,我们要积极响应回家乡建家乡的号召。”亚洲富士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何春梅是邵阳人,2015年,邵阳市委市政府加强招商引资重点建设项目,引进亚洲富士电梯邵阳生产基地,政府工作人员连夜加班加点,三个月内完成了拆迁,体现了邵阳政府招商引资的决心。

2018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邵阳等6个市州纳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邵阳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半年多来,邵阳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转型升级 新旧产能忙转换

让“产业之树”结满“科技之果”,发展高新技术成为推动邵阳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亚洲富士电梯邵阳生产车间里,工业机器人在繁忙的生产,从原材料到制成成品,大部分都由机器手臂操控完成。冲压、焊接、喷涂、装配……这些传统的技术作业,现在已经基本被工业机器人取代。

“一条生产线只要两三个人负责,可以完成过去六七十人的工作量,产品的质量和精密程度也提高了不少。”工作人员介绍。

在邵阳,智能化流水线式生产已经普遍。

“从前我们公司有三千多人,每天只能生产打火机一百万只;现在我们公司只有一千多人,每天却能生产打火机八百多万只。”从2014年开始,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便开始了从手工生产到自动化生产的改革,现在可年产高、中档塑料打火机、点烟器30亿支,用户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动化生产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产品的质量,下一步我们想努力打入打火机的高端市场。”公司副总经理白家宝充满信心地说道。

为促进新旧产能加速转换,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于2017年在全省县级层面率先组建,相继建成锐科机器人、快速加工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与服务支撑。湖南锐科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许光表示,他们将利用技术开发工业机器人,服务本地中小企业,努力打造邵东品牌。

目前,邵东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2个,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5亿元。

不仅是邵东县,邵阳经开区也不含糊。

盖板玻璃的生产技术过去一直被美国康宁公司控制,中电彩虹集团从2006年开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打破了康宁公司的技术垄断,实现了G7.5盖板玻璃的量产。2018年,邵阳经开区集全区之力实现中电彩虹(邵阳)特种玻璃、智能制造项目的投产,10月,中电彩虹(邵阳)特种玻璃项目在邵阳经开区成功点火,国内首条G7.5盖板玻璃生产线正式投产,目前已通过国内外知名手机厂商以及触控模组、玻璃盖板加工等制造企业的产品认证,实现了批量销售。

转型升级,多点开花。2018年,邵阳工业投资增长53.1%,居湖南省第1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高新技术投资分别增长72.2%、43.5%。工业用电量增长11.2%,新增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74家。

政策保驾 产业承接显成效

为了加快“产业兴邵”步伐,邵阳出台了一系列助力措施。

2017年,邵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常委其他组成人员、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产业牵头或责任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建立了“县为主、市统筹”的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相关市直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分别牵头或参与产业发展相关工作。

同时,《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关于优化政务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企业成本的配套政策相继出台。

2018年,邵阳取消了10项行政许可,下放了11项行政许可,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8项、证明材料33项。开展了“减证便民”“项目落地”“打击三强”等专项行动,共通报打击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例61起。

“现在办业务,手续比过去精简多了,有专门的政府工作人员与我们进行对接,帮助我们办理,真正实现了服务型政府。”谈起营商环境的变化,湖南宏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铭颇有感触。

服务结硕果。2018年,邵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2.65亿元,增长7.6%,但是邵阳的“优化升级”并未停止。

依托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坚实的基础,邵阳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合作,主动对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承接产业转移。据不完全统计,邵阳共承接相关企业500余家,承接投资200亿元,年产值600亿元,解决就业3万余人。项目主要来源于港澳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类型涵盖机械、食品、建材、能源、造纸、纺织、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主要落户市内各省级园区内,如三一湖汽、恒天九五、广信电工、九兴控股、国电大唐等一批全国知名“龙头”企业。

“企业进来了,如何让它们安心留下来?平台搭建很重要。”邵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好地服务,邵阳共建了省级园区11家,实现县县有园区,服务无死角。

截至2018年底,全市11个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55.8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个数2230家,园区技工贸总收入2248.34亿元,其中,邵东经开区突破700亿元,邵阳经开区达到645亿元。

在湖南省“135”创新创业园区的政策支持下,邵阳在每个工业园区都配套建设了湘商产业园,已累计开工标准厂房501万㎡、竣工485万㎡,累计签约企业815家、入驻596家、投产512家,实现产值441.6亿元、税收18.6亿元,解决就业5.38万人。湘商产业园已成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湘商创新创业的聚集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匡滢 刘瑞扬 隆清泉)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