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总书记旁边的老兵朱再保:愿为绿水青山,战斗到最后一息

2019-07-28 14:06:11 红网
作者:李璐 陈彦兵 编辑:徐丹
字号:

11111111111.jpg

坐在习近平总书记旁边的朱再保(左一)和张富清(右一)。

傲游浏览器截图20190726205625.jpg

习近平总书记与朱再保亲切握手交谈。

红网时刻记者 李璐 陈彦兵 综合报道

7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会见了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全体代表。94岁的老英雄张富清,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了。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合影时坐在习近平总书记左边的那位,他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但他有一个更有名的称号,是“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 ——91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朱再保。

卸甲不忘初心,平凡铸就伟大。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下来,朱再保没有闲着,而是坚持奋斗在守护绿水青山的第一线。

“哪怕生命只有一个月,也不能枉过一天”

1928年,朱再保出生在岳阳县一户贫困农民家庭,为了给祖父、父亲下葬,不得已借了债,“借一担谷子要还三担,感觉永远也还不完”,为了还债他6岁给人放牛,12岁卖身当长工,受尽了压迫。

朱再保22岁入伍,23岁在抗美援朝中参加朝鲜西海岸反登陆战役、金城战役,荣获朝鲜民族解放勋章。

当时朱再保是炮兵部队侦察班长,被派往最前沿支援步兵。由于炮兵代表是被保护对象,被安排在该营最后卫。

他所在步兵营1800多人,其任务是用身体“扫雷”,朱再保冲锋时双脚未着地,每一步都踩在牺牲战友的躯体上。占领敌人前沿阵地后,该营只剩下30多人。

捡回一条命的朱再保想起牺牲的战友,下定了决心:“我的生命是1800位战友用生命换来的,只要活一天,就要对得起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

1966年,年仅37岁的朱再保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当时医生们预言“最多活五年”,他不得不退出军旅生涯。

如何与死神抗争,不枉度余生?

朱再保的选择是坚持做公益。

“战友们用生命完成使命,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如今我还活着,哪怕生命只有一个月,也不能枉过一天。”

正如朱再保在抗美援朝火线上的入党誓言一样,他数十年坚守初心使命,践行服务宗旨,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朱再保不在乎自己能做什么,而在乎如何坚持去“做”。回想起自己各项活动开始的经历,朱再保显得很快活:“会不会再说,总之先干,学中干,干中学嘛。”

他给自己找到的第一个工作是给住地附近一所中学打扫厕所,一所还不够,后来他接二连三地当起了打扫厕所的义工。

因长时间为学校义务打扫厕所与师生熟悉起来,1978年3月,朱再保被岳阳市一中等多校聘为校外辅导员,接着被团市委、市教育局聘为全市4400所中小学的校外总辅导员。从此,他的 “老兵新传”拉开了序幕。

他以“我愿无我、奉献自我”的精神状态,致力于希望工程、环保事业和社会公益,创办了湖南省首家环保民间组织“岳阳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先后荣获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中国环境保护特别贡献奖等200多项奖励,被誉为“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先后受到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IMG_20190724_145623副本.jpg

朱再保接受红网记者采访。

“奔波在环保路上,记不清换过多少辆自行车了”

“当时人们哪里知道什么保护环境,都只想到要吃饱饭。冬天候鸟飞回来,很多人拿着打鸟的枪,一枪下去能装一筏子,什么大雁、野鸭都有,还有一些珍贵的鸟。”

上世纪80年代,国人对“环保”一词还普遍感到陌生。

1986年,洞庭湖区气候反常,湿地生态破坏严重,部分物种消失,严峻的生态现状,引起了朱再保的关注。

恰巧他在广播中听到 “国家在青少年中推行环保教育”的新闻,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青少年为重。

朱再保下决心要身体力行,带动青少年,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论学历,朱再保只能算个“文盲”,从没进过小学门。为掌握环保知识,朱再保自费订阅了10多种报纸杂志,购买了上千册书籍,做了几万字的简报,迅速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内行。

单是自己了解还不够,让青少年参与进来也是朱再保的目标。

利用担任校外辅导员的优势,朱再保在各个学校开展环保教育,为城乡师生作环保报告3500多场次。

每到冬天,洞庭湖的上空响起打鸟的枪声,朱再保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岳阳楼、洞庭湖、君山的每一所学校,向学生们普及保护动物的知识,让护鸟爱鸟的观念深深植根于青少年的心中。

“奔波在环保路上,我记不清换过多少辆自行车了。”朱再保说起来充满了自豪,为宣讲而奔波,他骑坏了10多辆自行车。

“现在,学生在上学过程中发现了受伤的白鹭就送回到东洞庭湖的保护区”,岳阳民院附小校长方少文说,“这个还得感谢朱再保爷爷。”

“为了绿水青山,战斗到最后一息”

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治理战略部署,朱再保在岳阳市80万青少年家庭开展了“长江大保护,我是行动者”活动,要求每户家庭每年以回收洗手、洗脸、洗菜、洗衣机用水等方式,收集二次利用水10吨,用来冲厕所、拖地板。

这样就有效减少了向长江排入的废水量,让每个人都成了保护环境的参与者。

朱再保还曾带着孩子们捡废品,只为不让大熊猫饿肚子。“当时孩子们听说,熊猫吃的竹子枯萎了,大熊猫饿肚子,非常着急。当时老百姓没什么钱,捐款也很难,我就带着孩子们捡废品,一块牙膏皮卖2分钱,就这样赚了400块钱,寄到北京去。当时400块钱很了不起,可以买20吨萝卜白菜。”

朱再保的环保事业就是这样逐渐起步,越做影响越大。

几十年来,3万余名贫困学生、400吨大米、80万件学习用品、18万个小时志愿服务、7000万人次志愿活动、3500场次公益宣讲、25万株防洪林、600万元捐款....这些平凡数字背后,演绎着一个个精彩故事,叠加成极不平凡的崇高事业。

7月24日上午,朱再保一早从岳阳赶到长沙来做报告会,一直没休息,工作人员提议现场媒体记者先暂停采访,让朱再保休息一会儿。然而这个建议一再遭到朱再保的“强烈反对”,老人家像小孩子一般还跺起了脚,说:“我不累,我真的不累,他们记者也很辛苦,我可以继续采访。”

在环保公益的“战场”上干得风生水起,但朱再保自己家却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与残疾的老伴一同住在军干所40平米的老房子里,夏天只用电扇,电费从没超过50元,大女儿是特困户,生病了也不去医院……多年来,他却为公益事业“倒贴”了35万元。

当有人问他现在的使命是什么?他回答:“我只是想完成我现在干的事,为了绿水青山,战斗到最后一息。”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