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天刚蒙蒙亮,衡南县栗江镇里鱼村一处山坪上,传来“咯咯哒”的鸡叫声,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在衡阳市开展的扶贫领域“大清查、大整改、大提升”行动中,里鱼村残疾贫困村民苏清军获得镇里帮助,申请到2万元小额贷款,养了几百只乌鸡,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个好门路。
据了解,今年3月以来,衡阳市创新开展扶贫领域“三大行动”,即大清查、大整改、大提升。“三大行动”环环相扣,紧紧围绕与“两不愁、三保障”密切相关的9个方面启动清查,把存在的问题过筛过梳、对表整改,切实提高了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
逐户摸排,脱贫“一人不落”
“我小孩转学后,还拿到了补发的资助款,学校工作真做得细!”8月5日,衡阳市蒸湘区大立实验小学学生小全的母亲高兴地说。小全家是衡南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上半年,小全转学至蒸湘区就读,但学籍暂未转过来,学校无法在系统里查到其资助信息,因此没有获得资助款。最近,蒸湘区教育局通过“三大行动”数据库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按政策对其进行补发。据介绍,在“三大行动”中,衡阳市对清查出来的因各种原因漏发资助款的学生,已全部进行补发。
为确保脱贫路上“一人不落”、不留死角,衡阳市“三大行动”以大清查为基础,明确责任任务,全面排查影响脱贫攻坚质量的突出问题。为此,该市建立起以联系乡镇县级领导挂帅,乡镇党委书记负总责,乡镇联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员、村支两委成员具体落实,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大清查工作责任机制,逐项逐户摸排,织就“人人过关、项项过筛”的“摸排网”。
除建档立卡贫困户外,衡阳市还把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四类人员”(低保户、重残户、重病户、分散供养五保户),列为大清查入户摸底对象。目前,全市已摸排出问题信息3万余个,涵盖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安全饮水、住房保障等方方面面。
对表销号,问题“一个不留”
近日,常宁市柏坊镇鲤鱼村25户困难群众搬进了新家,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夯实住房安全保障,是衡阳市“三大行动”工作重点之一。该市创新机制,采取“对表销号”方式,全面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并村合校后腾空的“旧村部”“老学校”等闲置资源,通过维修改造,给住房无保障、又无力建新房的贫困户使用,这样既破解了资金短缺问题,又盘活了乡村集体资产,还美化了乡村环境。常宁市柏坊镇将原鲤鱼小学校舍进行修缮改造,圆了25户困难群众的安居梦。
其他“老大难”问题,衡阳市也创新工作方式予以妥善解决,部分特殊残疾人保障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部分残疾人一度因没有办理残疾证,导致无法享受应该享有的政策。”衡阳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已将县医院纳入精神病评定机构试点,由各乡镇有序组织精神病类残疾人进行鉴定,残联派专人到医院现场受理办证申请。同时,市扶贫办协同残联、卫健等部门,组织各级医院鉴定专家,携带设备进村入户,到残疾人家里开展残疾等级鉴定,有效破解残疾人鉴定难、办证难。
作为“三大行动”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手段,大整改落实得好不好,事关行动的成效和质量。在这方面,衡阳市明确了责任、措施和时限,逐村逐户逐项“对表销号”抓整改。
到7月15日,衡阳市摸排出来的问题,已有2万余个整改到位。
激发活力,群众“一片点赞”
8月6日上午,蒸湘区雨母山镇幸福村蘑菇生产基地里,附近七里山村的贫困村民谢先友在忙着分拣蘑菇。“现在忙习惯了,不做事还不舒服。”谢先友笑呵呵地说。
谢先友是“三大行动”激发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典型之一。
今年54岁的谢先友一个人过日子,过去“有点懒”,柴米油盐都靠亲戚接济。“扶贫绝不能养懒汉,必须激发他的脱贫动力。”在“三大行动”中,驻七里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美生和队员几次上门找到谢先友,给他讲政策、鼓信心,告诉他穷不要紧,只要人勤快,就能过上好日子。经过一段时间做工作,谢先友有了勤劳致富的想法。罗美生还介绍谢先友去临近的幸福村蘑菇生产基地打零工,一个月能赚1000多元。谢先友利用工余时间,又去附近建筑工地,找了一份拌水泥浆的零工。
“只要手脚勤,脱贫一定行!”现在,谢先友成为了七里山村的脱贫典型。
“三大行动”中,衡阳市不仅注重前期脱贫攻坚工作查漏补缺,还及时清退各类不符合条件的政策享受者,帮助贫困户摆脱“等靠要”思想,激发其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三大行动”开展以来,衡阳市脱贫攻坚工作呈现“两降两升”良好局面。今年上半年,全市涉贫信访量同比下降61%、负面舆情下降50%,脱贫攻坚质量、群众满意度均得到大幅提升。
为激励劳动脱贫,衡阳市大部分县(市、区)还开设了“助贫岗位”,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获得很多群众点赞。今年,该市石鼓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新增保洁员、劳动保障协理员等扶贫特设公益性岗位114个,一批困难群众高高兴兴上了岗。(记者李茁 徐德荣 见习记者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