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兵蒋茜黄柳英杨丁香
8月9日,道县蚣坝镇石马神村,村民许立红带着一些外地人来到“陈树湘烈士牺牲地”石碑前,敬献鲜花。这些外地人来村里缅怀革命先烈,许立红主动为他们带路。
“陈树湘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怕困难,奋力加快脱贫。”许立红说。
许立红原来家里困难,2年前他参加永州市举办的培训,苦学泥鳅养殖技术,回来后贷款承包村里30亩鱼塘,半年赚了20多万元,成为“泥鳅养殖大王”。他脱贫后,将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免费传授给村民。在他带动下,村里有10多户村民通过养殖泥鳅脱贫致富。
在永州这块红军长征时洒下热血的土地上,许多人像许立红一样,正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打赢新长征路上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通过采取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等一系列举措,近5年来,永州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1.2万人,74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13.5%下降至目前1.3%。
广泛开办“扶贫车间”
8月8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崇江安置小区,一个简易加工车间里,20多名工人在赶制一批电机。罗学艳是其中一员,她左手拿着材料,右手拿着小钳子,在一台焊接机器前目不转睛地操作着。
“搬出大山住楼房,在家门口打工赚钱,努力一点,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罗学艳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个简易加工车间是当地的“扶贫车间”,加工技术简单易学、用工灵活多样,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助其增收脱贫。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我们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发展小微企业结合起来,在安置房一楼设计建设‘扶贫车间’,引进小微企业,让搬迁群众楼上安居、楼下就业。”江华瑶族自治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400余家小微企业在江华设立“扶贫车间”,吸纳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建设“扶贫车间”,不仅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还解决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题,实现“你就业脱贫,我发展盈利”的双赢目标。永州市扶贫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市已开设“扶贫车间”700余家,安置就业3.2万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2万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还是本地葡萄好吃,又新鲜又甜!”眼下,正是葡萄成熟季节,宁远县中和镇绿丰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挂满枝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尝鲜。
“我是全市首批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学员。”绿丰葡萄种植户罗泽锋介绍,他前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葡萄精细化栽培技术。随后,他流转150多亩土地,种植“黑宝石”和“阳光玫瑰”品种葡萄,还办了农家乐,年收入超过100万元。在他带动下,村里50多名贫困村民参加葡萄种植,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关键是扶智,要让贫困群众学到真本事,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永州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该市启动实施农村人才培训战略,计划用4年时间,免费培育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当年5月,该市创建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培训中心,用“点菜式”上课方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过培训,很多学员成为了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的“领头雁”,产生了“培养一名学员,带动一个家庭;培养一名能人,带活一项产业;培养一名党员,带富一方山水”的“火种效应”。
截至目前,永州市已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4期,培训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3.1万余名,其中贫困农民8300余人,共带动周边群众17万余人脱贫致富。
做好产业“特色”文章
走进新田县龙泉镇东升村,只见干净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一排排小洋楼整齐排列,运菜货车进进出出。在该村东升农场富硒蔬菜基地,菜农刘细晴正麻利地采摘着茄子等时令蔬菜。她告诉记者,这些蔬菜7个多小时可运到粤港澳地区,有些还漂洋过海卖到了日本、新加坡等国。
东升村以前是个贫困村,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
“我们村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主要搭帮市里推动产业扶贫,在贷款、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扶持。”东升村党支部书记刘道忠介绍,该村地处秀峰山南麓、紫金水库上游,土壤富硒,种出的蔬菜口感好,很受粤港澳居民欢迎。近年来,在永州市有关部门帮助下,该村大力发展富硒蔬菜产业,与港资企业合作成立东升农场,并建立农场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流转本村及邻村土地6500多亩,引进漂浮育苗、测土配方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建设富硒蔬菜生产基地。农场长期用工600多人,并带动周边2200多户农户发展蔬菜生产,实现脱贫致富。
在永州,产业扶贫是重点。该市瞄准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产业。永州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市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并将65%的中央和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产业扶贫中。去年,该市有143家龙头企业在489个贫困村建立扶贫产业基地。现在,全市774个贫困村有了主导产业,其中74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发展格局。(刘跃兵 蒋茜 黄柳英 杨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