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路段正在抢救一批文物
长沙湘江路北延线二期规划通过宋窑遗址;正在进行抢救性挖掘
8月11日,长沙望城区窑头冲宋窑Y1号龙窑窑址,正在进行抢救性挖掘的工作人员。组图/记者谢长贵
航拍窑头冲宋窑Y1号龙窑窑址。
作为有着丰厚积淀的历史文化古城,这不是长沙第一次,或许也不是最后一次面临类似的抉择。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另一边则是重见天日、熠熠生辉的古文物。权衡取舍之间,不仅考验城市建设者的眼光和智慧,也考验一座城市把“旧的最好的东西和新的最好的东西”妥善结合的能力。
8月11日,开工半个月的湘江路北延线二期工程项目南段工人忙碌、机器轰鸣。一条连接长沙与岳阳的交通大动脉正在注入血液,活力渐显。
与上述地段的繁忙景象不同,往北4公里,是一个叫“野鸡坡”的静谧山野。2018年初,长沙市望城区文物局现场查勘后,确定此地有两个宋窑遗址,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这印证了考古学家周世荣在《湖湘陶瓷》一书中对于宋窑存在和位置的判断。
如今,东侧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Y1龙窑窑址,已有抢救性开掘的痕迹。四五个近2米高的土堆散落其中,破罐残片仿佛鱼鳞层层叠叠,在阳光下闪烁着幽暗古朴的光泽。
湘江北去,无论是窑址还是道路,都与河流有密切关系。如今,二者之间产生了某种程度上微妙的角力与博弈。
湘江路北延线:促进长沙岳阳互联互通的必要载体
包括铜官窑非遗传承人彭望球在内,很多人注意到了这样一条消息。
7月26日,湘江路北延线二期工程项目就地举行开工动员仪式。这意味着,立项一年多时间,其间经历波折的湘江路北延线正式开启“北征”步伐。
毫无疑问,这是长沙城北建设过程中一条起着关键扩充作用的道路。据望城区政府网站透露,湘江路北延线二期工程项目起点顺接湘江路北延线一期,往北跨新河,下穿岳临高速,终点顺接誓港大道,路线全长约7.55km。
根据相关规划图显示,目前道路的开掘拉通,可能会从宋窑Y1号龙窑窑址上穿过。这意味着,这部分窑址将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此说法得到了望城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的证实。他同时补充,这是在反复论证、不断比较后的选择,“之前总共考虑了4条线路”。
望城区政府网站对这条道路拉通的经济社会价值作了说明。消息称:湘江路北延线作为河东片区的交通主动脉,是促进长沙岳阳互联互通、加快望城建城步伐、提升区位优势和产业开发价值的必要载体。其建成对完善片区路网、带动望城高新区壮大发展、提升铜官古镇对外形象和方便市民出行有着重大意义。
作为铜官镇人,彭望球对这样一条道路却情感复杂。一方面,他认可道路拉通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另一方面,道路开掘可能对古宋窑带来的破坏,他不愿意接受。
而后者,作为唐代长沙铜官窑的重要补充,被文史界认为价值巨大。
宋窑遗址:将填补湖南地域陶瓷手工业文明的缺口
一直以来,唐代长沙铜官窑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窑”。
除了举世闻名的唐窑,在铜官镇还发现有少量唐代窑址。明清窑址甚为壮观,并已升级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前,在这样一个以陶瓷手工业文明为版块的拼图中,在湖南铜官窑自唐以来唐宋(元)明清到现代的完整手工业生态链条中,唯独少了宋窑。现在,这个链条的缺口有望被填上。
彭望球多次到窑址现场察看。他说,以窑炉为中心,应该还有生产区、生活区,目前尚未发现;只有烧成区,说明还有巨大的查勘考古价值。从堆积层的厚度来看,此窑应该有百年左右时间。从产品的构成来看,此处应该是一个宋代窑址群落,错落的窑址生产区不少于十座左右。
文史专家陈先枢认为,此宋窑的发掘,不仅印证了周世荣老先生对于长沙铜官宋窑位置的准确判断,同时,对于“唐窑五代以后衰落或中断”的说法是一个冲击,文史价值巨大。
对于可能的折衷保护,即留下西侧另一座Y2龙窑窑址,放弃这座目前外表残缺一点的Y1窑址,陈先枢并不认可。他建议,“要保护就要保护完整的。”
陈先枢还提到,长沙有过这样道路绕道、让位于文物保护的先例,现在看来,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绕道会占去一些耕地,也可考虑从窑址地下打隧道过去。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伟曾配合湖南省文物局参与长沙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申报及主持规划设计。
他说,在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文物保护的必要,很多景观点、步道最后都让位于文物保护,“湘江路北延线应该借鉴之前的经验”。
为了保护窑址,考虑过四个方案
8月11日,长沙市望城区文物局局长刘厚针对相关情况接受记者采访。他说,为了保护宋窑,相关部门考虑过四个线路方案,最终,反复论证和取舍之下,以牺牲相对残破的Y1号窑址方案获批。
湘江路北延线在2018年初,征求文物部门意见,文物部门就去现场查勘。“我们发现此地确实存在一个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宋窑窑址,有两个主要的龙窑,我们给它们命名为Y1和Y2,其中Y1占地约2000平方米。”
道路如何开掘拉通,才能最大程度上因地制宜,既保护文物又有可操作性?刘厚说,这四个方案中,东线方案需要占用农田150多亩,基于农田耕地的保护原则,这条线路放弃。另一条线路往西边走,西边全是湘阴到望城的山脉,如果道路从这里拉通,意味着所有山体植被被破坏,生态、经济成本太大,也放弃。
最后,为了完整保护宋窑,相关部门考虑第三个线路,即占用15亩左右农田,避开两个宋窑窑址,这个方案最终没有通过。
“目前剩下的就是第四个方案。这个方案不需要占用农田和山地,且只对Y1号窑址有破坏。”刘厚认为,从目前的查勘结果来看,Y1相比Y2窑址破损较大,Y2保护较为完整,折衷之下选择牺牲Y1号窑址。
针对Y1号窑址可能的文物价值,刘厚并没有下定论。他说,“Y1是不是还有更集中的宋窑群落,是否还有生产区、生活区等等,目前不得而知。”正因为考虑到这个最为关键的原因,刘厚透露,目前包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内,正在Y1窑址进行抢救性挖掘,文物部门相关专家也到过现场查看过,“目前,至少有20人的团队参与其中,相关结论和成果或将在今年年底(12月份)出来。”
有人建议,可以在窑址上面修高架桥或者在下面打隧道,刘厚说,这样做的经济成本高昂(一个亿以上)。“论证结果出来后,如果窑址的价值大于这个成本,那么完全避开窑址是有可能的。否则,就只能考虑折衷方案。”
类似先例
潇湘路为裕湘纱厂遗址绕了一个弯
文史专家陈先枢曾参与多个长沙古文物遗址保护的呼吁。他回忆,潇湘路的建设,就充分考虑了对于裕湘纱厂遗址的保护。
在决定银太公司整体搬迁的同时,民国时期留下来的工厂大门和两旁的办公楼是留还是拆,成了引人关注的问题。在裕湘老员工、长沙市民和专家的强烈要求下,在市文物局、市建委和市规划局的极力主张下,这一工业遗产以其厚重的历史价值被保存了下来,作为长沙近代民族工业的标本展示给今天与未来的人们。
2002年,裕湘纱厂老大门被公布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2003年4月,潇湘路北段改扩工程动工,规划路幅正好从这一保护建筑穿过,裕湘纱厂老大门有不保之虞。长沙市建委总工程师汤伟力排众议,力促修改了规划,让潇湘路弯路从裕湘纱厂老大门西侧通过,保住了这一珍贵的工业遗产。
2005年,裕湘纱厂老大门和两旁的办公楼以“湖南第一纱厂早期建筑群”的名义,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进而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规定保护范围“以外墙墙基为起点,东至湘江西岸,南、西、北三向各至5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0米处”。2010年9月长沙市规划局修编的《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纲要)》又将这一地段规划为“湖南第一纱厂历史地段”。规划(纲要)文本写道:“裕湘纱厂历史地段核心区北至银盆岭路,东达湘江,南至桐梓坡路,西临长纺路,面积10.94公顷。规划范围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个。规划重点保护历史地段范围内集中反映长沙近代工业文明的遗址风貌,通过保护保留代表性的建筑,赋予新的功能,形成滨江活力社区。核心区范围内建筑高度以低、多层为主,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裕湘纱厂老大门和两旁的办公楼,不仅因见证了近代长沙民族工业起步和发展的艰难历程而备受世人关注,而且建筑群本身以其优秀的建筑造型、工艺水平和实用功能,展现了长沙工业遗产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万达古城墙保护志愿者呼吁保护宋窑遗址
2012年2月27日,经湖南长沙市政府、开发商以及专家的多次协商与论证,湖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熊建华披露了长沙潮宗街古城墙的保护定论。
熊建华称,将采取原址保护与异地迁移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将总长120米的古城墙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丰富、价值最重要的一段”原址保护约20米。
在对于古城墙的保护过程中,长沙古文物爱好者汤蕾曾奔走呼吁。这次,她听说宋窑址可能的遭遇,于8月10日晚也赶到了窑址现场。
她希望宋窑址最终能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得到完整保护。
本报记者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