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忠(右)指导油茶技术。
红网时刻8月14日讯(记者 张珍)为了选育优良品种,他曾跋山涉水;为实验成功,他不顾风餐露宿;为给贫困户传授技术,他风雨兼程……这三十多年来,陈永忠都是围着茶油转。如何提高茶油产量和质量,如何让老百姓增收致富?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陈永忠是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说,这辈子就做这件事。
谈及与油茶的不解之缘,陈永忠告诉记者,1985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从事油茶科研工作。“听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自此,陈永忠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茶油研究上,一晃便是三十多年。
茶油营养丰富,被誉为“油中之王”。湖南是油茶的主产区,茶油产量、产值都是全国第一。而在陈永忠刚接触茶油时,却是另一番光景。
“当时的油茶是人种天养,也被称为‘露水财茶’, 当时平均每亩产茶油仅3-5公斤,年产值才200-300元,林农的生产积极性自然很低。”陈永忠团队认为,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要提升油茶质量,提高茶油出油率,这样才能增加农民的收益和种植的积极性。
农业林业生产周期长,农业林业研究更是如此。“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但油茶一年只有一次。”陈永忠介绍,过去油茶从种子到开花结果需要五到六年,而且按现在的测量品种选育标准,靠一年产量还不够,到盛产果期必须要连续四年,“所以要全面观察研究从一个品种的基本特性到完完全全挂果,基本上最少要十年左右,中间还有嫁接、实验设计安排,没有15年以上时间是育不出来一个品种的。”
一次,在历经开花、结果之后,在育种阶段一场山洪将三年的心血全被冲走,一切又得从头再来。有一次,他跑遍湖南、广西、江西、贵州等省份收集了一千多份筛选好的样本准备育种,被一场大雨全部冲毁……科研路上遇到的困难不胜枚举,但他选择了坚守。
“科研工作,尤其是林业研究农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独。”陈永忠说。
经过不断的实验,上千种的组合与淘汰,最终陈永忠团队培孕育出优良品种,比传统品种增产10倍以上,最高达79公斤/亩,亩产值近万元。
科研人员要创新研发培育新技术,更要示范新技术。在浏阳市油茶试验田,1000多个新品种依次排开,统一栽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附近村民笑话我们,种个油茶比绣花还复杂。”陈永忠回忆说,然而一年后,试验田科学种植的油茶存活率为95%,而村民种植的油茶存活率只有30%。事实终于让村民心服口服,都跑来“要林科院的苗子”。
“湖南的亚热带气候适宜油茶树生长,尤其是它适合在丘陵、山区种植,所以能给偏远山区的老百姓带来效益。”让陈永忠最欣慰的是,茶油研究成果让更多人吃到好茶油的同时,也带动了贫困地区老百姓致富。
与此同时,陈永忠作为省科技特派员,连续服务邵阳县11年,与当地主管部门一道为促进当地茶油产业发展积极开展良种示范与推广,推进油茶标准化;经常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将科学施肥、树体培育等实用技术传授给茶农林农,指导当地茶油产业发展。“陈博士的茶油技术好,听他的准没错。”说起陈永忠,年过六旬的莫大爷直点赞。他告诉我们,他自2012年在陈博士指导下种植油茶树,现在种植面积达40亩,去年产油量700斤,年收入超过4万元。“多亏了陈博士,我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生活也越来越好,有奔头。”据统计,在邵阳油茶产业已帮助邵阳县近1/3的贫困户脱贫。
30多年专注做好一件事,用心写好油茶科技扶贫的大论文。在陈永忠和团队的努力下,湖南在茶油研究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他主持研发选育的近90个高产油茶良种,产量比过去翻了10余倍,油茶科研工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9项,技术专利5项,制订技术标准12项,打造“湘林系列”油茶良种品牌,在全国14个省(市)油茶产区推广种植300万亩。他也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光召科技奖、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劲松奖、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科技领军人才、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等,两次被评为全省优秀科技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