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甜果②|“每月仅用5%的工资买衣服”

2019-08-16 22:17:31 红网
作者:许敏 编辑:马丽红
字号:

编者按: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从1949年至2019年,中国人民经过多年踏实努力和勤劳付出,收入水涨船高,生活质量节节攀升,物质文明改头换面。为展现过去70年的丰硕成果,8月上旬起,红网·时刻特策划“新时代的甜果”专题,从衣食住行等角度,展现长沙市民的新生活、新风尚。

红网时刻记者 许敏 长沙报道

肖畅今年29岁,是个爱美的、精致的女孩。

漂亮精致能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对肖畅来说,穿着是非常重要的一面。

“衣服的颜色不同、款式不同,搭配的鞋帽、发型都不一样。”肖畅颇有心得地说。

虽然,服装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但肖畅说,她花在衣服上的钱却很少,“按比例来算,每月工资仅有5%用于购买衣服。”

为什么会这样?这还得从肖畅的经历和社会大环境说起。

一开始,肖畅花在新衣服上的钱可不少。

肖畅出生在农村,从小就爱美,但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剩的。

上了大学,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费,肖畅宁愿饿肚子、吃泡面,也想买各种款式的衣服——吊带的、薄纱的、羽绒的、毛呢的……能买的都买了。

222.jpg

摩登女孩逛商城。图/网友“看山”。

到大学毕业时,她才发现,自己已攒了满满一柜子衣服。很多衣服也没坏,可她就是不愿意再穿了。这些衣服就如同鸡肋一般,留着无用,弃之心疼。“当时,突然觉得心里空荡荡的。”肖畅说,自己辛辛苦苦攒钱买来的衣服,并没给她带来荣耀感和满足感,还是一种空虚感。

从那之后,她对衣服的欲望就淡了很多。

毕业后,她在长沙市谋得一份教师的工作。职业要求她穿着朴素大方,她也更注重个人风格,一般只够买一些基本款,有时在商城挑选,有时直接网上购买,既便宜又百搭。渐渐地,衣服越买越少了,手中的存款越来越多了。

肖畅的变化,其实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1990年代,中国历经多年的改革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有的家庭还停留在温饱阶段,衣服的选择不计较款式、花样,而是以“保暖”为主。肖畅的父母或许还受老一辈顺口溜的影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到了肖畅读大学的年代,市面上的服装品牌和款式也越来越多了,消费者在选择时也是眼花缭乱。经历了服装欲望大解放,人们的审美还处于萌芽时期,一时半会也不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反而是在经济条件允许下,放肆“买买买”。

曾在长沙大学城“堕落街”开过服装店的老板戚女士介绍,“那年头,学生小妹的生意特别好做。从广州进货的衣服,几天就销售一空。”

也差不多在那些年,2006年左右,西班牙服装快销品牌ZARA入驻中国,它设计时尚、价格低廉,迅速在中国各大城市扎根、蔓延。第二年,瑞典的服饰品牌H&M杀入中国,它同样款式时尚,价格更低,颇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平价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国人的品位和消费观念均发生改变。

111.jpg

8月15日,长沙南部某商城进入夏季服装促销时节。

待到网络购物方式的兴起,人们的选择就更多了,不同价位、不同款式都有。

如今衣服不只是遮身蔽体的功能了,它更是一个人风格、身份、品味的体现。

像肖畅这样,有了自己的定位和无数选择,她花在服装上的钱,自然就少了。

相关报道:

新时代的甜果①丨“提了新车,回老家就更方便了”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