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很多学子寒窗苦读十二载梦寐以求的追求。然而,在亳州市第一中学,8名考生明明高考成绩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集体放弃了这两所名校的志愿。消息一出,立刻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为什么会引发热议?在当下的语境中,北清几乎已经成了衡量高考成绩的珠穆朗玛峰。对学生而言,考上北清等同于功成名就。对学校而言,考上北清的人数与教学质量之间几乎可以画等号。于此等“大环境”中,忽然有来自一所学校的8名考生齐刷刷选择了放弃北清,如此落差怎能不让人心生意外?
高考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8名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首先说明他们拥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值得我们去尊重。一个孩子要想怎样的一所大学,这首先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权利。在社会普遍被北清的光环刺得睁不开眼睛的情况下,孩子们深思熟虑然后大声说不,实在难能可贵。
同样可贵的,还有学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不能否认,对于北清这样的名校,学校普遍存在着更迫切的渴望。有些学校和老师,甚至会明里暗里诱导学生去“冲一冲”名校。在8位学子分数已经达标的情况下,“煮熟的鸭子飞了”更会让学校感到遗憾。不过,亳州一中的校长明确表示不搞绑架、尊重学生意愿,这份气度难得。
在表达完尊重和赞赏之后,我们还想说的是,对于此事无需夸大。一些媒体使用了“集体放弃”的说法,这与事实明显不符合。8位同学虽然都放弃了北清,但每个人都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的是对个人前程负责的个体选择,不存在什么“集体放弃”。他们与北大清华前世无仇、今世无怨,也不可能存在协调行动以便利益最大化的问题,何来“集体”一说?
按照媒体的报道,虽然张同学的分数可以上清华,但他钟爱的计算机专业在安徽只招5人,以他的成绩又恐怕无法如愿。所以,他最终选择去读上海交大的计算机专业。这个案例已经很明了了,放弃学校是优选专业的结果。实际上,选学校、选专业、选区域的问题在高考报考时一直存在。所谓8人拒绝北清,只是在分数不占绝对优势情况下各人理性选择所导致的偶然结果。
我们可以以张同学的例子反问一下,如果他的成绩遥遥领先,他会拒绝清华吗?不会的。再说了,他所选择的上海交大也同样是名校。也许社会对于北清们长期占据高招金字塔尖的现状心有非议,所以“8人集体放弃北清”这样的新闻读来甚是解气。然而,如此按需放大,既不尊重现实,也有自我麻痹之嫌。
让优质高教资源更多地涌现出来,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平等、便利地享有优质高教资源,需要更扎实的顶层设计和辛苦实践。靠“8名考生集体放弃北清”之类的臆想,恐怕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潇湘晨报评论员 周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