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里沅江,刻画怀化地域的水色与风光,绝美且灵动;孕育五溪之地的文脉与风俗,源远而留长。千年遗存的高庙文化、稻作文化、民俗文化、水运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文化令人称绝。时轮井然,光阴宽绰,今天再于千里沅江中打捞十二时辰,给怀化以时空坐标,带你读懂这里的故事。
>>>点击进入:专题丨千里沅江
红网时刻记者 龙腾 怀化报道
沅水风光。
沅水号子。
择水而栖,靠水吃水。人类文明大多起源在大河流域,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生活在沅江之畔的人们,缔造了当地独特的水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沅江放排了。
这是一天中太阳最毒、最辣、最烈的时刻,波光粼粼的沅江水上铺满成片的木排,排头上兀立着放排汉,胡子拉碴,古铜色的皮肤,青布带儿系腰间,竹篙儿插水中。伴随着嘹亮的号子与爽朗的大笑,带着妻子的牵挂,木排沿着千里沅江奔腾澎湃而去。
听着沅水上的船工描绘着祖辈、父辈放排的情景,“小时候,我就站在岸边,望着父辈砍断竹绳、吼着雄浑的沅江号子划排离去。”“千里沅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黄金走廊”形成后,那飘荡在惊涛骇浪中的象征着拼搏精神的“沅水号子”,希望能让更多人听见。
烈日当空 我自随江而下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那些地方的水,你不说过像疯子吗?”从沈从文笔下翠翠与爷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沅水之上有多险恶。
在湖南的湘、资、沅、澧四条干流中,沅江最为古老,最多险滩,最多弯曲,最为神秘,也表现得最为“野性”。沅江在三湘大地的崇山峻岭之间从西奔腾澎湃而来,浪花翻卷,浩浩荡荡。
纤夫。
千山百溪,汇聚洪江,苗州广木,齐涌雄溪。(这里所说的苗州广木,指的是苗木产于黔东南苗族聚居地——锦屏、清江、天柱、黎平四县为主要产区;州木产于靖县、通道及其毗连的湘桂边陲;广木产于会同县西部及与天柱接壤的广坪地区。)当苗、州、广、溪木排到达洪江后,改编成大排,俗称“洪排”。因为从洪江开始,沅江河道就宽敞了许多,水位也深了许多。木排继续往下运送,必须得讲经济效率。放排是古老且有效的木材运输方式,编成排的木材顺沅江而下,经常德入洞庭,再运往长江中下游诸多省份。
放排工,就是沅水以放排为生的工人。他们是江上的精灵, 是河上的勇士,粗犷且睿智,哪里有暗礁,哪里有险滩,哪里有能悠闲一下的缓水都了如指掌。
未时,又名日央,对应13:00-15:00,是一天中光照最强之时;申时,或称晡时,是古时吃第二顿饭的时段。放排工们在烈日灼灼之下挑战沅水,征服沅水,而那带着妻子牵挂的晒兰肉,是日常口粮更是精神食粮;他们终年拼搏在江上,谱下了一曲曲粗犷感人的沅江号子。
如今,长长的木排随时代大流远去,那最粗犷的阳刚之美却不曾消失。
号子嘹亮 我有她做的晒兰
放排工在劳动中创造了许多悦耳动听的歌谣,如拖排、划船、收缆、倒簧、拉木、推车和船潭等号子,总称“沅江号子”。每种号子各有特色,如划船号子比较欢快,拉木号子则激情四溢,倒簧号子分领唱和合唱……
放排途中,遇激流险滩时,唱快摇橹号子,领唱者唱出节奏明显的高音长音,众以半拍低音相和,唱在着力点上,船工精力集中,用以统一摇橹动作;最紧张时,领唱者发出高亢、短促的喊音,船工们随声而齐动,于江涛大浪中弄潮而行。
晒兰肉。
这就是号子的作用,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是征服自然的智慧与勇气及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乐观。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木材不需要靠费时又费力的水路运输,沅水之上也难以再听见响彻云霄的号子声,只能偶尔在舞台表演中欣赏到它的雄浑嘹亮。“没经历过那种生活,嗓音条件再好也唱不出以前的调调。 ”沅水号子第二代传承人——米爱国惋惜地说道。
这道象征爱情的美食,在沅陵留存至今。
男人外出放排谋生,一去就是十天半月不得回。水里来,浪里去,放排的男人不只是有生命危险,生活也极其艰苦。湘女多情,女人们总想让男人们带点肉食出门,可水上潮湿,碰上炎热的天,一天也挺不住。
一个聪明的船工妻子,想了个办法,将瘦肉切成片,用盐与米酒腌制,用一个竹篮晾着,挂在船沿上晒,色彩逐渐变成棕红的,甚是好看。船工要吃时,就从篮子里拿一块,切成肉丝炒着吃,味道甚是鲜美。船工们出排,女人们递上这种盛满肉的篮子,不断地嘱咐,记得将篮子晒起来啊!晒篮就成为这种特质菜肴的称呼,后来的文化人觉得晒篮子太土,改成了“晒兰”。
现沅江之上已不见船工放排的影子,船上也就不再有晒兰肉了,而是晒在了家门口,但这道美食的爱情故事仍口口相传,如今还能在沅陵品尝到那特有的美味。
经过午后的烈日,时至酉时,金乌西坠,鸟雀还巢,万物收敛,千里沅江之上又将会有怎样的故事?下回,咱们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