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记者 胡芳 株洲报道
8月29日,株洲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展示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与成果。
在校学生增长10倍 各类教育统筹发展
解放初期,全市仅有在校学生72669人,教职工4999人。截至2018 年秋季,在校学生739298人,在职教职工56229人。株洲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安浩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株洲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工作持续加强、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70年。”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2018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08%,超全国平均水平14.4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69%,超全国水平4.84%,小学辍学率为零;集团化办学覆盖30%的薄弱学校。以“多元导向,目标管理,分类评价”为发展路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中教育格局已经形成,多样化优质化发展已成新常态。“普职融通”开全省先河,搭建了人才培养“立交桥”。2018年,湖南工业大学晋升为一本院校。平均每万人口有在校学生455人。
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位置,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至2018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60.11亿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增加到14300元,年均增长8%以上。经费投入的加大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有效推进教育公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无差别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前提,为此株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2015年,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 781 所,在全省率先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全部建成合格学校。2018年6月,株洲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消除大班额协调小组,出台了三年行动方案,至2018年秋季,大班额消除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没有新增大班额的前提下,消除超大班额319个,超大班额实现“清零”,消除大班额795个,全市大班额比例从2017年底的15.67%下降到2018年底7.13%。
加大对教育扶贫的宣传,开展教育扶贫“清零”专项督导,组织教师“手拉手”帮扶,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巩固提升了脱贫成果。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实现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2018年,全省首个“特教职高班”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办,打通了心智障碍孩子接受更高教育的通道。坚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小学、初中无差别政策,至2018年秋季,城区共接收67915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免费、免试、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建设了覆盖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资助体系,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2018年,全市共资助贫困学生189587人次,总金额13082.6万元。落实“补天窗”政策,对非寄宿的义务教育阶段及非普惠园的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金额1806.96万元,33417名学生受益。积极推进“同城一堂课”,使优质教育资源能以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让乡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在全省有地位有影响
株洲是全国 20 个“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是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百强城市”。株洲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4所,年职业教育培训人数10.1万。2018年,全市有 1 个国家精品专业,2 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5 个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群,27 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性特色专业。
近年来,该市实施校企合作“十百千工程”,评选 10 个校企合作示范企业,组织百名能工巧匠进职校参与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推动千名教师进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万名蓝领精英人才培养工程、企业职工培训“1221 ”技能提升等项目,评选了 30 名市级技能大师,在企业建立了 14 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导骨干职业院校牵头成立了 11 个职教集团,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确定了 10 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 4 个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向企业劳动者和院校师生提供职业培训、技能实训、职业资格鉴定、生产实践等公共服务。
株洲职业教育在全省有地位、有影响。2017 年,株洲成功举办全省产教融合现场交流会。在2017 年全省中职教师信息化大赛、学生“文明风采”竞赛中,株洲市摘得团体总分桂冠。2018年,株洲承办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总结交流会和全省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周启动仪式。
建国70年来,株洲教育实现了从“上学难”到“有学上”、从“好上学”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公平的步伐不断加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株洲教育正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上,努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迈入历史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