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籍文学爱好者赵道全。
《故土芬芳》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赵道全的故土——常德德山街曾经发生的点滴故事。
红网时刻记者 胡邦建 长沙报道
赵道全,湖南常德人,常德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善卷研究协会会员,曾任杂志编辑。2018年12月,赵道全所著作品《故土芬芳》出版发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此时的赵道全已年过七旬,他把自己关于故土的回忆写成一部情感丰沛的文学作品。近日,记者采访了赵道全,听他聊一聊《故土芬芳》里记忆中的那缕乡愁。
七旬老人少时的记忆、老时的回甘
《故土芬芳》由北京文艺出版社于2018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分为故土情深、记忆芬芳、武陵游记、道全随笔四部分内容,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了作者赵道全的故土——常德德山街曾经发生的点滴故事。这是一位老人少时的记忆、老时的思索,更是一部解读常德老历史老故事的好书趣书。该书目前已被湖南图书馆和常德图书馆馆藏。
“能在沅水架十孔大排的二伯”“在老街卖黑糖糍粑的大婶和挑担子卖混沌的杨大爷”……书中的一个个人物,看起来都藏着故事,事实上是赵道全真实记忆的那些街坊轶事。“初读起来,像被烘干了的干菊花,看着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细细品味之下,却又能从故事中读出一种独有的韵味。”这是不少人读完《故土芬芳》的直观感受。
《故土芬芳》的成书过程经历了40年岁月的沉淀。赵道全告诉记者,在自己20多岁还是一名教师时,便爱上了文学创作,从那之后的40多年时间里,一篇篇关于乡土的文章落笔而成。
“最初只是一点个人的爱好。但我发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记忆中很多东西在慢慢消失,就想把这些记忆中的文化符号用文字记录,再不断传承下去。”谈及写作初衷,赵道全坦言,让后辈了解以前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为此,他思考、回忆,用文字记录故土、亲友,写下了《凭吊晾网州》《盐关》《七姑巷》等文章,并把这些文章整理编辑成书,成就了《故土芬芳》这部朴实无华却又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书中,故土德山街的人、物、故事交织在一块,家国情怀、道德伦理、是非曲直,全被写活在赵道全的笔下,彰显于他记忆中的真实故事里。该书还集纳了不少地方志和文史资料,更有不少珍贵老照片,比如常德孤峰塔百年内的三次修缮变迁图片就弥足珍贵。
故土是每个人的根和记忆所在
赵道全心怀感恩,对故乡一些不起眼的风景都爱得着迷。德山街是赵道全的生养之地,放在全国,只算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他的眼中却不一样,故土是伟大的,胜过万里河山。七姑巷、德山字藏、东王庙等书中描写的街、景在地图上难以找寻,却是赵道全心中的最美风光。
“以前总以为父亲只会教书,看完他的所有作品后才发现,他就像是一个宝藏男孩。在他的笔下,虽然写的是日常生活,但有太多的可挖掘的情感和记忆在里面。”赵道全之子赵索赜认为,《故土芬芳》如一块激起涟漪的小石头,撞到了自己的记忆深处,看到了那个时代下父辈们艰辛生活的画面,也触动了自己儿时的乡愁。
“这既是我最熟的地方,也是我有些陌生的地方。最熟,是因为这是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陌生,是因为由于种种原因,曾经的德山街小镇已不复存在了。”如今,站在沅水二桥的桥头,赵道全感慨万千。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防洪护桥的需要,德山街整体拆迁,取而代之是水泥板块护坡,曾经的德山街居民都迁到河岸上居住。
“在国家大力倡导乡村振兴的好政策下,也许有一天德山街会得到重建,就能找回当年街坊相邻、守望相助的美好乡愁。”赵道全在《故土芬芳》后记里写下美好期待,他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故土是每个人的根和记忆所在,对我来说,希望每一代的人都能记住他们的根在哪里,把乡土文化持续传承下去,开创属于自己一代的故事和回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