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又是一年开学季。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待上课的第一声铃响。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有作家这样描写开学的场景。孩子们对新学期充满期待,上好开学第一课非常重要。开学第一课学什么?开学第一课是定调、定心的关键时机,但是这个度很难拿捏。量过大,学生接受不了。量过小,又没法让他们从暑假的闲散状态进入学习状态。
开学第一课,给学生的不是压力,而是对学习的期待。让孩子找到学习的快乐,应该是第一课最重要的任务。什么样的课程能够满足这样的目标呢?我们建议通过一堂科学课,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有科学思维的孩子更具有竞争力
30多年前,一位父亲花费4个月工资,为孩子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这台望远镜深刻地影响了少年。从那个时候起,他开始热爱宇宙科学,并将这种热爱延续至今。他认为,学习宇宙科学的好处在于,会发现自己很渺小。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就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位少年,就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少年时埋下的科学种子,长大后结成了意想不到的果实。
科学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有科学思维和修养。中国孩子缺少的不是梦想和勤奋,而是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教育,但是容易被忽略。6-13岁常被誉为“科学敏感期”,当孩子对科学充满好奇的时候,顺应他们的天性,做好科学启蒙,对孩子的整个学习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将科学课作为孩子的开学第一课,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这颗种子,对于开发孩子想象力、培养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7年9月,小学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科学课也由“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成为一年级的必修课。新课标颁布的同一年,中国科协公布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8.47%,即每百人里只有不到9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中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补课。国际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科学课都是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被当作一门独立的核心课程。美国孩子从5岁起,就要学习基础的宇宙知识。相比之下,中国孩子的科学启蒙远远不够。
科学离我们远吗?不远,科学就是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台风过境时,孩子们会问为何台风那么厉害;看电影《流浪地球》的时候,孩子们又会问太阳真的会死吗?就连坐电梯的时候,孩子们都会问电梯是如何运行的。面对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们常常是力不从心,只能胡乱搪塞。
如何让孩子的“为什么”科学着陆?系统的科学课程非常重要,当孩子求知渴望特别浓烈的时候,却没有得到系统的解答,甚至出现误导,就会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以后补课比较困难。
世界已经与过去大不同。过去人们认为电工等实用性知识就是科学,现代人已经将思考的边界扩展到宇宙和人类生命体本身。未来的竞争,将是科学的较量。只有具备科学素养,才具有人生竞争力,没有科学思维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场生动的宇宙课
“我们看到的星光是这一刻的星光吗”“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人吗”,仰望星空时,孩子们常常变成小问号,他们对宇宙的好奇远远大于成人。面对孩子的疑问,家长们却不是一部合格的“百科全书”,普遍缺乏宇宙知识储备,很难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讲清楚、讲有趣。
21世纪是人类走向太空的世纪,宇宙科学也由兴趣爱好变成必修课。很多美国家庭都有天文望远镜。有人观察到,那些从小喜欢宇宙科学的孩子,更加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长大以后更容易成为学霸。在宇宙科学中培养的科学素养,在学习物理、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时候会更加得心应手。
虽然科学课受到重视,但是宇宙科学因为门槛高,学校这方面的教育远远不够。孩子们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心,而教育却难以跟上孩子们的好奇心。许多家长通过课外教育来弥补孩子们这方面的不足,然而宇宙理论比较抽象,孩子们常常会觉得枯燥,心生畏惧甚至抵触。每个孩子都需要一场生动的宇宙课。
一堂生动的宇宙课,要借助新的手段。2019年,我们看了电影《流浪地球》,还第一次看到了黑洞的照片,孩子们对宇宙的兴趣空前高涨起来。然而,这些手段虽然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但是还不是一个系统科学的教育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来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要。
2019年7月20日,“霍金与乔治的宇宙”全沉浸式宇宙科普互动体验展,在长沙博物馆开幕。展览十分火爆,家长们纷纷带小朋友前去打卡。此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20日。孩子们的开学第一堂科学课,选择在这里,他们将受益匪浅。
这堂课里没有枯燥的物理公式,也没有繁琐的计算。孩子将领略宇宙中最壮丽的景色,系统了解宇宙科学知识,发现宇宙独一无二的魅力和美。
霍金书房(陈正摄)
在月球上看地球的昼夜更替(陈正摄)
逃离黑洞(陈正摄)
“霍金与乔治的宇宙”展由具有诱惑力的宇宙场景组成:霍金书房,进入科学家的思考现场,讲述宇宙从哪里来,满足小朋友对宇宙的好奇心;今年是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席地而坐,触摸仿真的月球表面;时光隧道和黑洞,思索该如何逃离黑洞;绘制数字光帆,驾驶自己的光帆飞行器,漫步外太空。每一个场景,都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参观展览时,学生的表情充满了好奇和兴奋,有很多孩子参观完展览以后,催促父母赶紧买宇宙书籍来看。用沉浸式交互的方式,来解释抽象的宇宙原理,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孩子们通过自主的科学探索,玩中学,学中玩,点燃了孩子对宇宙的兴趣。这堂“宇宙课”有多受欢迎,听听孩子们的尖叫就知道了。
这次展览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教育升级。在合适的年纪,给孩子有趣又专业的宇宙启蒙,才能点燃孩子对宇宙的好奇和兴趣。这才是有意义的“开学第一课”。
潇湘晨报记者 伍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