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边陲的一个苗族村寨里,为了摘掉贫困帽子,有这样一群人,一直在努力。
他们中有党员干部,也有普通群众。
他们奋斗在脱贫攻坚的一线,沉下心、弯下腰,深入田间地头,用心用力用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他们以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
红网、时刻新闻和红星云共同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城步五团镇金童山村脱贫攻坚“战场”,讲述那山、那人、那事。
红网时刻记者 杨艳 王宇晨 张珍 城步报道
养鸡技术专家张礼明(左一)。
金童山生态养鸡。
金童山发展生态养鸡的好地方。青山绿水,山多田少,很适合发展养殖林下养鸡。
在金童山村,他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起,为教会村民养鸡,一待就是4年,他就是养鸡技术专家张礼明。从2015年到2019年,张礼明坚守在南山半山腰,期间发生了太多的感动,与人有关的,有鸡有关的,都难以忘怀。村民们称他为“山野人”,家人则笑称他“时间都用来呵护鸡了”。
重拾梦想
其实,袁风格也是被“介绍”来的,他本是浏阳的养鸡、养蜂能人,因为总是帮扶别人,在圈子里很有名气。2015年,湖南省贸促会帮扶工作队找到了他,三次上门求教,希望他能传授相关的养鸡、养蜂经验。
被扶贫工作队诚心感动的袁风格来了,他还带来了一个一等一的高手——张礼明。
张礼明是绥宁人,与袁风格相识多年,尊称其为“袁老师”。袁老师的橄榄枝让他动摇了,在经历很大的思想斗争后,2015年国庆节,张礼明来到了金童村。
金童山给他的第一印象还不错,30多年的养鸡经验让他一眼便瞧出,这里是发展生态养鸡的好地方。青山绿水,山多田少,很适合发展养殖林下养鸡。唯一的劣势在于,这里没有养鸡的基础,农户对养鸡产业不了解。
重拾梦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了袁老师的支持,张礼明觉得可行。毕竟,这是生意,更是情怀。
做自己的工作容易,做别人的工作,让村民参与养鸡产业,就不是易事了。所以,培养彼此的信任很重要。
张礼明采取的措施是“步步为营”,第一步先让有意向参与养鸡的农户先参与进来,采取“产权归公司,农户拿固定利润”的经营模式,这样,养殖户不需要承担市场风险和疾病风险。等到大家对养鸡产业有了认知,就可以交出产权,公司提供鸡苗、饲料还有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农户,如果尽心尽力养好鸡,将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为了让农户安心养鸡,公司特别注重风险防范。除了尽最大能力进行技术保障,还投放了一个合理数目的风险基金,作为一个托底。具体的做法是,农户每出栏一批鸡,交一个适当数量的风险基金,就跟买保险一样,一旦遇到较大疾病风险,便可以从风险基金里调剂,这种模式大家简称为“大众互助”。
因为用心,加上扶贫队的推进,张礼明很快获得了大家的信任。第一批六个农户加入了养鸡事业。61岁的杨支欢便是第一个支持的村民。
自创思路
有村民加入,张礼明干劲十足,手把手开始教大家养鸡。
过程是艰辛的。
因为金童山村有着神奇的气候,这个“老司机”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他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来摸透这里的天气。因为身处云层,金童山村的湿气很重,这就给养鸡环境出了很大的难题。因为养鸡的关键在于干燥和空气流通。在其他的地方搭棚养鸡,一般把窗户尽量打开一点,这样空气对流既能使鸡窝垫料保持干燥。但在金童村就不行,把窗户打开,空气对流把鸡舍外面的水蒸气带到垫料里面去,形成恶性循环。
“只要在从事养鸡,基本上每年或者是隔个两三年,就能够碰到一次以前没有碰到过的情况,这在书上面找不到答案的情况,只有在实际中自己去应对。” 张礼明说,养鸡30年,第一次尝试在海拔900米的高寒山区养鸡,遇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除了湿气,还有大风。每到春节前后,金童山村会刮南风,而南风一刮,风刮得门哐哐响,鸡容易受到惊吓。因为没有充分的考虑,第一年出现鸡群“踩踏事件”,这让他自责了许久。
为了让鸡适应这里的气候,张礼明开始创新思路。他自制了一个“床单边缘管理”法,用来解决湿气和窗户管理。张礼明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床单边缘管理法做了解读:人睡觉的地方叫床,鸡其实也一样,它们在同一个地方睡觉,我们也叫床。有床就有床单,我们把垫料称为床单。鸡的床单有一个规律,要湿的话是从床单边缘开始湿起,要是不能达到一定程度干燥的话,它就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越来越湿。所以,必须让鸡一只挨一只在规定的床单上睡觉,用睡觉的时间捂干粪便,保证床单边缘绝对干燥。
为了推广“床单边缘管理”,他每天都跟养殖户交代,观察鸡与鸡之间的间隔,因为随着鸡的增长,体重增加,它需要的睡觉面积也逐步扩大。鸡粪凝固后,农户要把干鸡粪扒出来,这种鸡粪吸水性就很好,变废为宝后能为下一批鸡做垫料。这方法确实很管用。在具体的操作中,张礼明充分考虑了粪便细菌,所以跟农户强调一定要管理好鸡,让它健康地成长,这样就不会产生疫情。还有一个窗户管理,这个地方的昼夜温差比其他地方都要大,湿气也重,到了后半夜它会觉得冷,所以窗户管理就要因地制宜。到了晚上包括高温季节,开的大小、面积就要非常注意。
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让村民看到了张礼明的真诚,大家更加用心地养鸡。集所有的职务于一身的张老师,2018年回老家两次,一次是清明节,一次是春节。而2019年清明节,因为新鸡场开工抢工期,他没能挤出时间回家。
彼此感动
2.0升级版的养鸡场。
养鸡事业渐入佳境,但因为南山保护区规划,养鸡场得搬迁,这让很多人心存不舍。拆鸡棚的时候,包括村干部在内的许多人都流泪了。工作队许诺大家,寻觅一个新地方,打造2.0升级版的养鸡场。
张礼明很感恩这里的村民、村干部和工作队。他能坚守金童山村,除了袁老师,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这里民风淳朴,就算没有加入养鸡团队,在建老鸡场的时候,村干部、村民纷纷出工出力。选中的新地方叫五公里,上南山的必经之地。
张礼明很满意,他说,从气候条件来说,比这个地方要好。比如说北风来了,降温的时候,它的降温幅度比这边来得要温和一些。2.0升级版的养鸡场,对环保,对疫情防控这方面都会有帮助。加上那边属于片区交界地带,人口相对来说比较集中,想加入养鸡团队的村民也更多。张礼明算了一笔账,一户养2000只鸡,一年饲养两批,农户管理正常的情况下,一年赚四万块钱不成问题。他说,等养鸡规模扩大了,他要“放权”。卖鸡、送鸡的业务可以托付给村民,他们也可以从这份工作里面获取一份收益。
张礼明是金童山村有名的技术老师,但张礼明认为,村民们也教会他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除了加入养鸡团队,81岁的周老满还是养土鸭的行家里手,勤劳的她,每个月养几十只鸭子,就养在住房旁边的鸭舍里,旁边还挖了一口鱼塘,养出的鸭子卖14块钱一斤,每个月都有,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很不错的一个产业。2017年通过危房改造,建了新房子,通过自己努力一步步勤劳致富。今年老人家的儿女又开了一口鱼塘,除了养鸭还养鱼苗。“一个家庭能够搞三两个项目,一个项目哪怕一年就增加个几千万把块钱的收入。这也可以大大改善大家的生活。”张礼明说,养鸭养鱼,自己不在行,还跟他们学习,“但我有份心思,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业务,一定尽最大能力帮助大家发展家庭产业。”
“如果发展得好,村民需要我,我还是会继续留在这里。因为有了感情。当然,我也会把养鸡技术教给当地农民,让他们慢慢地职业化。” 张礼明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等产业如果发展起来,能吸引更多外面务工的年轻人回乡,“这样他们既有可观收入,还能照顾家里老小,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