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气象70年②|助力“海绵城市”,气象部门有“神器”

2019-09-17 14:28:39 红网
作者:张兴莎 编辑:高芹
字号:

微信图片_20190917093512.jpg

海绵城市建设期间,城区207条大小街道已进行了综合提质改造。图为正在演示路面的吸水情况。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莎 常德报道

今年7月16日19时许,常德城遭遇罕见强降雨,小时最大降雨量85毫米,该记录仅次于1973年7月23日的95.5毫米。这要是放在从前,强降雨必定给城区带来长时间内涝,交通瘫痪,甚至引发危险。

当晚,常德市各部门迅速启动城市内涝应急机制,所有积水在6个小时内全部被“海绵城市”吸走,交通恢复正常。实际上在7月16日前,常德市气象部门早就预料到了这场暴雨,对易积水点进行提前布防,抢险人员和车辆设备等24小时值守,并在重点积水部位派专人值守,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成功安全地抵御了这46年来最大小时降雨。

其实常德市气象部门所做的,还不只是停留在极端天气的预报上。在海绵城市的设计中,气象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气象资料,大数据确保“海绵”的科学设计能够发挥最大效果。

气象为常德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近30年数据

2015年,常德被确立为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设计工作开启。

“气象部门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太关键了,设计之初就为我们送来了近三十年常德的气象数据。”常德市海绵办副主任李远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大量的历史资料,首先就解决了‘海绵容量’怎么设计的问题。”

随后,为了更科学的提供气象支持,常德市气象局开始量身定制服务,相继完成了暴雨强度公式修订、暴雨雨型确定、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等工作。

“暴雨强度公式是科学、合理制定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和排水工程设计的基础,它能为市政建设、水务、规划等部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准确的设计参数,这个也可以说是个‘神器’。” 李远国介绍。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常德市气象局还与水利、住建、国土等部门实现了资料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积极为防涝减灾排水工程、水文化、水旅游亲水工程建设出谋划策,承担了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的雨水情预警预报、城市热岛效应评估等工作,为城市防涝减灾排水工程规划建设与业务运行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

海绵城市建设期间,城区207条大小街道已进行了综合提质改造,还对中心城区部分道路、片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排水管网综合改造升级,不仅吸水排水能力大大提升,还对水体质量有所改善。

微信图片_20190917093506.jpg

经过“海绵城市”建设,以往的臭水沟如今已经成了城区美景。

打造科学体系继续为气候适应性城市服务

如今,李远国一年有数次受邀,在国际上推介分享常德“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而常德市气象服务的经验也一同在世界各地被推广。

“在成功创建海绵城市建设后,常德市又在去年成功申报创建了气候适应性城市,气象部门将再次尽全力科学地服务。”常德市气象局副局长袁首介绍,前期已经打造了气候监测体系和防灾体系。

目前,常德市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基本成型,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其中全市已建1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1套车载天气雷达系统、1部闪电定位仪、1个大气成分观测站、6个GPS气象观测站、9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3套新型自动气象站、297个区域自动站……这些都是气象服务更科学地有利支撑。

“现在,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预报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增强。”袁首介绍,常德现在24小时降水、气温、风向风速等综合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0%以上,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准确率达到87%。

“在我看来,气候适应性城市重要的是让市民有安全感,因此我们在防灾减灾上也有探索。”袁首介绍,目前气象部门制订了与全市总体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相衔接的,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包括防汛、抗旱、突发性地质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城市供气事故、等各类应急预案。

“当然气象监测体系还有一些薄弱环节,还需要继续攻坚克难。”袁首表示,常德市气象局将进一步优化自动观测站网的布局,更新设备加强对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的探索,全力为常德城市发展出一份力。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