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潇湘70载,华丽蝶变。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长沙报道
春华秋实,三湘巨变。锦绣潇湘70载,光荣与梦想同在,奋斗与收获并存。
连日来,接连召开的12场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全方位展现了三湘大地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华丽蝶变,传递了新时代湖湘儿女的奋进足音,反映了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人注目,反响热烈。
从跟跑到领跑 创新湖南惊艳世界
新旧动能转换升级,湖南高质量开放崛起。
过去的70年,湖南GDP升至全国第八,出口增速全国第一,实际利用外资翻了6倍,创新能力和开放水平飞速发展,部分优势产业成为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长沙是湖南省会,被誉为“智造之城”。9月26日,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胡忠雄用“智”“文”“城”“市”4个字概括长沙的特质。长沙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及专项项目达27个,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和山河智能等4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被工信部列为世界级产业集群。2018年,长沙获得国家级科技奖21项,占全省的78%、全国的7.4%。近年来涌现出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磁浮技术等世界先进科技成果。
从“关门建设”到“拥抱全球”,从“相对封闭”到“优质高效”,70年来湖南开放合作迈向新台阶,高铁1730公里,居全国第四,航空实现了五大洲全覆盖。在长沙黄花机场职工陆杨看来,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历程。黄花机场的跑道从一条到两条,航站楼从一个到两个,旅客吞吐量从通航初期几万人次到现在的几千万人次,航线网络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如今,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已展开腾飞的翅膀,临空经济落地开花,为构建湖南内陆开放新高地领航。”
湖南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制造基地。
湖南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制造基地,前不久举办的中国长沙工程机械展,集合了全球23家世界前50位行业企业,标志着长沙正在向世界工程机械之都迈进。看到湖南的这些发展成就,三一重工职工邓军颇感自豪。多年来,三一重工依托亚洲先进的智能化制造体系,引领工程机械行业智能化升级,带动全球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协同发展,缔造中国“工业4.0”示范区,为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添砖加瓦。
今日之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正以崭新的姿态蝶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惊艳世界,共促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从封闭到互动 开放湖南“朋友圈”越来越大
70年来,湖南开放理念实现了从“内陆保守”到“开放崛起”的跨越,开放基础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夯实”的跨越。“改革开放的胆子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的步子越来越快”。
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擎画了新时代湖南开放发展的新蓝图。湖南确立了“1+2+5+N”的开放崛起推进体系,明确了“一核两极三通道四个百亿美元项目”的重点区域、重点平台、重点项目,开放崛起的“四梁八柱”推进体系全面形成,吹响了追赶式跨越发展的号角。
湖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湘平介绍,目前湖南高铁达1730公里,居全国第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725公里,跻身全国前5;航空建成8个民航机场,开通国际全货机航线6条,客运航线360条,实现了五大洲全覆盖;水运拥有1.2万公里内河航道,国家一类口岸岳阳城陵矶港通江达海;中欧班列开通10条线路,物流覆盖沿线30个国家,货物运输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湖南拥有16个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123个省级园区,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11个千亿级产业、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开放平台数量居中部第一。
随着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世界计算机大会永久落户长沙;湖南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沙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高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汽车平行进口等国家级平台相继获批,湖南开放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
“过去的70年,湖南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徐湘平说,湖南国际“朋友圈”从无到有,拓展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省的对外贸易从1985年的319万美元到2018年的465.3亿美元,实现了跨越发展。
看到湖南取得的这些成就,岳阳网友“秋天”点赞:开放湖南,敞开胸怀拥抱世界。霸得蛮,耐得烦,三湘人民秉持“敢为天下先”精神,不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一个个辉煌成就,谱写出壮丽华章,展望未来,湖南将稳稳地跨越新时代,与世界共同“脉动”。
从乱象到景象 生态湖南瑰丽如画
八百里洞庭气象万千,“母亲河”湘江串起“潇湘八景”,湖南全域旅游发展风云激荡。70年来,湖南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由好变坏、再由坏到好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湖南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全流域推进治矿、治砂、治污,全面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和畜禽养殖退养。到目前为止,湘江流域实施重点治理项目3068个,株洲清水塘区域261家企业和湘潭竹埠港区域28家企业全部关停。三十六湾、锡矿山等一度沦为濯濯童山的百年老矿,如今已是绿意盎然。
花垣县十八洞村旧貌换新颜。
湖南大力实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保护“长江之肾”——洞庭湖,推动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沟渠塘坝清淤、湿地功能修复等“四个全覆盖”,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采砂等方面出台“十条禁止性措施”;保护好长江岸线,建设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推动长株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邓立佳介绍,2018年,全省环境质量省级监测断面345个,Ⅰ-Ⅲ类达标水体比例为94.5% , Ⅳ类6.4%,Ⅴ类0.5% ;全省二级空气环境质量城市5个,占35.7%,空气质量优良率85.4%。“70年来,湖南不仅恢复和改善了环境质量,而且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健康发展之路。”
自2017年以来,湖南每年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今年正在推进的治理项目有1300多个。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彭石序用一首民谣形象描绘了湖南环境质量的演变:“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九十年代洗不净马桶盖,新世纪重回水清岸绿来。”
从温饱到小康 幸福湖南民生福祉节节高
70年来,湖南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让三湘人民共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的发展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历经救济粮、基层互助、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建制、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精准救助等5次跨越,湖南省级以上民政事业资金由556万元增加到200多亿元,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由6317个增加到2.88万个。湖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唐白玉说,目前,民政常年保障服务对象1500多万人,覆盖全省总人口近20%,湖南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
“城乡从业人员规模由1950年的1107.76万人增长到2018年3738.58万人。”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黄赞佳介绍,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563元提高到2018年的73300元,连续15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平均养老金水平由1995年的192元增加到2018年的2371元。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7.9%。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236万人增长到2018年38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02%。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省市区总面积达51437平方公里,较1982年增长超过6.1倍;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3192公里,较1982年增长超过12.8倍,三湘大地旧貌换新颜。
益阳资阳区南岳宫社区人社服务站,居民办理就业、社保、医保等手续。
教育事业发展欣欣向荣,以长沙为例,2018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0%;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在校大学生数达到70.35万人,是1949年的262倍。医疗卫生建设惠及全民,2018年长沙卫生机构数达4523个,是1949年的133倍;医保覆盖率达95%以上,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5岁,比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到40岁)翻了一倍。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用心、用情、用力,以绣花功夫久久为功,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458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83万,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江华县大锡乡高凉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欧阳志国感触颇深。“此次湖南精准扶贫专场新闻发布会干货满满,既是一次全面的总结,也是一次振奋人心的鼓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湖南人民将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扎根湖湘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沃土,湖南文旅融合发展开创了崭新局面。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0个、文化馆145个、文化站2395个,大多数的市和县都建起了文体艺术中心,91.5%的村(社区)建起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惠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老百姓享有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
“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蜚声国内外,长沙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张家界等旅游景点享誉全球。
看完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湖南永州网友“相遇”发帖点赞:仰望今日之成就,一代代湖南人迎着朝阳,拥抱曙光,在工业兴起、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开放崛起、生态发展的道路上不停探索,以“一代人甘吃几代人苦”的勇气和毅力拧紧三湘大地优质高效快速发展的“发条”,迎来了新时代地平线上最闪亮的“湖南坐标”,成为当仁不让的中部崛起“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