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回首新中国的非凡历程,无数奋斗者兢兢业业,立足平凡岗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9月25日,全国“最美奋斗者”名单出炉,湖南16个名字闪耀其中,他们是时代风云的见证者,祖国发展的开创者、建设者,也是湖南人民的骄傲、潇湘大地的荣光。即日起,红网推出“最美奋斗者”系列报道,展现不同岁月里,三湘儿女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追梦身影。
郑培民。
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长沙报道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郑培民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奋斗的初心和使命,也用他的一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精神养分和鲜明的前行参照。
作为中共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的郑培民有一个外号叫“三民书记”,爱民、亲民、一心为民,这是所有优秀共产党员的共性,郑培民领悟得很透彻,实践得也很彻底。在湖南乃至全国,郑培民的名字与杨善洲、任长霞、孔繁森、焦裕禄等等一起被传颂、被怀念。
心中有人民
省委办公厅巡视员赵强是郑培民担任湘西州委书记时的秘书,据他回忆,在担任湘西州委书记时,郑培民的车里常备着被子,因为他经常带着司机和秘书到下面县里去,有时候半夜也回不到吉首,就只能在车上凑合一夜。
有一次半夜11点多赵强被叫了起来,保靖县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客车侧翻,5人死亡、20多人受伤了。郑培民带着赵强和司机3个人在接近零点的时候出发去现场,到了现场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所有人都十分惊讶,都这么晚了,州委书记竟然来了。
“事后我问过郑书记,为什么那么晚了还一定要去。郑书记告诉我,那是群众最需要他的时候。”赵强后来明白了,到了现场就能让大家感到安心。
“发生任何事,领导务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是郑培民书记经常讲的工作原则。”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的张国骥告诉红网时刻记者。
湘西是湖南最穷的地区之一,为了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郑培民在那里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并且经常下田示范。爬过湘西最难爬的山,走过湘西最难走的路,去过湘西最穷的村子,住过湘西最穷的人家。
在湘西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湘西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除去在省里开会、办公需要的时间,在“开门见山”的湘西,这是一个没有机会喘息的数字。
妻子杨力求去湘西看他,一进屋,地上扔的是一双沾满泥巴的胶鞋,唯一一套出国考察时置办的西装,在柜子里被虫蛀满了洞。他拦住要帮他刷鞋的妻子:天天都要穿,一出门,还是要沾泥的……
肩上有责任
赵强回忆起一件往事,至今仍有些难以忘怀。那时郑培民刚到湘西不久,调研后发现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力供应单一依靠小水电站发电,到了旱季往往会电力供应紧张。
电是现代工业的粮食,没有电工业就得不到发展,不能发展工业,社会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湘西引进大电网,改变湘西供电依靠小水电站的格局,是迫在眉睫之举。“那时候有一个背景,当时湘西是全国小水利发电布点的重点支持地区,国家也的确在湘西投入极大。”赵强告诉红网时刻记者,要想在湘西改变原有的供电格局,一方面要在地方上形成共识,另一方面还得到国家部委的同意和支持。
为此,郑培民带着赵强专门去了北京,当一个司长看到关于改变湘西小水电供电格局的报告时,并不是很赞同这一设想。赵强至今回忆起这件事都有些感慨,他当时以为郑培民书记会放弃,“硬来,是有些冒险的”。
但没想到的是,为了湘西的发展,郑培民没有放弃,而是反复做工作,让自治州的意见得到了统一。多次说明情况后,国家部委考虑到发展大局也终对这一做法表示了理解和支持。如今再看湘西经济的发展,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来湘西‘三生有幸’,在湘西‘埋头苦干’。”时隔多年,郑培民在湘西自治州干部大会上讲的这句话仍被很多人铭记。
郑培民刚主政湘西时,贫瘠的湘西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百姓面临断粮之危,政府不得不从外地调粮应急。为此,自治州开始推广“双两大”地膜玉米种植新技术,这是一种需要长时间弯腰,在豆腐块大小方格周围摆两株苗的累活。
作为州委书记的郑培民不是坐在办公室指挥,而是自己下田带头示范。1992年,在连续几天的劳作后,他一脚踩空,仰面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坎,摔成了脑震荡。
而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湘西的粮食开始能够自给自足。
湘西凤凰县火炉坪村曾是郑培民担任省委副书记时的联系点,火炉坪村党支部书记龙玉虎至今仍然记得郑培民到火炉坪时的情形,“我陪着他去农户家里,他揭开了锅盖看看我们吃什么,还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吃饭,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饭菜,晚上就住在农户家里。”
而在湖南常德地区,人们记忆中的郑培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省委领导,而是和他们一起扛沙袋、堵缺口的抗洪战友。
使命在肩头,责任在心头。郑培民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为官有清廉
1992年10月,郑培民从湘西自治州党委书记调任湖南省副省长,1995年10月郑培民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正式成为湖南省的主要领导之一。
在这期间,张国骥无疑是接触郑培民时间最长的人之一。作为郑培民的时任秘书,张国骥对郑培民有着极为真挚的感情。“他就是我的领导,但同时更像一位好老师、好兄长、好朋友。”张国骥回忆说,“郑书记为官为人优点特点很多,但我觉得他有两点是特别突出的,一是他为官为人的高洁,一是他为官为人的宽容。”
在卸任郑培民的秘书后,他曾为郑培民的为官为人做过总结: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张国骥后来请了一位书法家,将这两句诗写了下来送给了郑培民。这也是他作为郑培民的秘书,送给领导的唯一一件礼物。
“这次回湘潭度春节,我谢绝了办公室派车送我的盛情,同时谢绝了办公室要为我报销路费的好意。坚持自费回家,往返火车票近80元。自己掏腰包,有人讲我太板,我想,宁肯自己吃亏,对自己严格要求,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做到的。”
从20世纪80年代起,郑培民就先后担任市委书记、州委书记、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又曾长期分管全省农业、文教、政法和党群工作,可谓位高权重。但他却总强调,“情浓钱淡,永葆清白”“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次,一位同志到其家中做客,顺手馈赠了一笔钱。妻子杨力求坚退未果,送到了郑培民的办公室。郑培民当即跟其领导联系,要到该同志的电话号码,通知其到自己的办公室来。次日上午,在办公室将这笔钱退还给了该同志。
在郑培民去世后,组织上曾派人整理他的遗物,见到了他留下的几十个笔记本,分为工作笔记、日记和备忘录。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写得清清楚楚。
“在吉首给两个孩子分别定做了一套羽绒上衣,这是我给孩子买的东西中最大的一次,计247.61元,不占企业的一点便宜。”
这是郑培民日记中的另一段日记,彼时,他是时任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
逝者已矣,生者追兮。郑培民虽然已经远去,但郑培民为人民群众奋斗奉献的精神却一直在深远地影响着我们。
宁建君是湖南省委办公厅的一名年轻党员干部,他告诉红网时刻记者,“第一次看到郑培民的名字是在公务员考试的复习资料上,其中‘位高无傲气,权重有清廉’的评语让我印象深刻。”
也正是从那时起,郑培民的高大形象,成为了宁建君心底的学习标尺。“郑书记的那种为民、爱民的精神,这种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福祉奋斗的初心,是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和发扬的。”
来源:红网
编辑: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