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762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与50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其中,湖南有45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以及6处和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10月17日起,红网时刻带您一一走近这些新晋国字号的湖南文保单位……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其中益阳新增3处国保单位,位于赫山区的益阳故城遗址(申报名称:益阳兔子山遗址)在列。
益阳故城遗址位于益阳市赫山区铁铺岭社区,是益阳古县衙所在地,该遗址保留下了楚、秦、汉、三国至唐宋时期的遗迹遗存,延续时间约1500年,古城壕、衙署、古井、地貌、水系等基本格局清晰。故城遗址保存状况较好,出土文物数量众多,特别是简牍文献的出土,其遗迹是11座古井出土有简牍,时代为战国楚、秦、张楚、两汉到三国孙吴时期,涵括了考古发现简牍所有使用年代,内容为益阳县档案和公私书信。
益阳故城遗址挖掘现场。(资料图片)
铁铺岭遗址北靠资江,南望陆贾山,西近甘宁路,东临铁铺岭巷。据《益阳县志》记载,该处为秦汉以来益阳城址所在地。文物部门也于上世纪末先后两次对其进行调查勘探,并初步确定了城址分布范围。益阳铁铺岭遗址约形成于春秋晚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立益阳县,有证据表明该遗址即为当时县治所在地,直至宋代县城搬迁。专家由此推测,简牍很有可能是当时府衙的文献档案。但这种可能性还未得到证实。
为配合项目建设,经上级文物部门委托,由益阳市文物管理处组织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于2013年4月21日正式启动,先后出土了青花瓷、青瓷、板瓦、筒瓦、瓦当、青砖、建筑构件等器物,遗迹有大量房基、灰沟、灰坑、古井等。在对古井进行前期清理时,曾出土数枚木片,经专家组确认为木牍。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工作人员继续清理,于2013年5月31日下午出土大量成捆简牍。
当年政府立的文物碑。
据了解,铁铺岭古城遗址是益阳故城所在地,1998年公布为益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多年以来的考古调查试掘,遗址的形成年代可能在春秋晚期,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是益阳唯一一处保存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文化城址。
为了配合益阳的基本建设和了解益阳故城的文化面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先后两次对其进行了调查、试掘,试掘结果表明,铁铺岭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线宽200米、南北线长300米,原有护城河,文化堆积厚约1―5米。从出土的文化遗物来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涵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宋元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物。是一处比秦时置县更早,形成于春秋晚期,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益阳故城。
该城址规模较大,文化含量极为丰富,是益阳唯一一处保存如此丰富的文化城址,是我们研究益阳城市发展史,研究湖湘文化史及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资料。它补充了益阳的历史,对建立益阳历史文化编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益阳铁铺岭考古新发掘出来的古建筑构件——虎头牌残片。
2013年9月17日,在铁铺岭考古发掘现场,益阳市文物管理处考古人员展示了新发掘出来的古建筑构件——虎头牌残片。这进一步证明了铁铺岭兔子山遗址为古代衙署所在地。
这种残片应为墙体装饰品,其形象体现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只有在北宋甚至更早时期的衙署建筑体才有这类构件。与汉代较为抽象的建筑构件不同,这次发掘出的建筑构件较具象、注重写实和艺术性。(文/张俊)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编辑: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