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年,三湘四水,五谷丰登,生机勃发;三湘儿女,奋发进取,赶走了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饥饿梦魇,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三湘大地,日新月异,焕然一新。近日,红网时刻开设《喜看稻菽千重浪》专栏,巡礼湖南农业农村奋斗的七十年、丰收的七十年,回首汗水浸出的喜悦与幸福。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农业科教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实现由粗放农业向科技农业跨越的关键。七十年来,湖南农业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
目前,湖南已经构建起由省级独立农业科研机构、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及以高校和涉农企科研所组成的立体系统的科研格局。在科技的强有力推动下,湖南农业科研成果显著,并得以有效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湖南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科研体系不断创新发展
目前,湖南拥有省级独立农业科研机构,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同时,湖南农大、湖南师大、吉首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及隆平高科、亚华种业、金健米业、洞庭水殖、正虹科技等涉农企业组建了一批农业科研所和研发中心。
全省形成了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主导,高等农业职业学院、涉农职业高、中等职业院校为主体,县职业技术学校(或职高)与乡镇农校为基础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民教育,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绿色电波入户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
2018年底,全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6万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007年,农业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湖南省在水稻、油菜、棉花、柑橘、生猪、蚕桑、麻类、茶叶、淡水鱼类、马铃薯、葡萄、西甜瓜、花生、蔬菜等主要产业中都有科学家岗位,综合试验站进入该体系,使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农业科研体系不断创新的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也在齐头并进中。七十年来,农技推广体系不断调整改革,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演变为:省设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地设农业技术推广站、县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区设农业技术站、乡设农业技术服务站(农科站)、村设农技服务组(队)、组设科技示范户。
农业科研硕果累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开创杂交水稻研究,实现了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杂交稻的三次重大技术创新。超级稻攻关多次刷新纪录,每亩产量突破1100公斤,为实现“禾下乘凉梦”迈出坚实步伐。
以官春云院士为代表的油菜专家在两系杂交油菜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杂交油菜研究在国内外第一个实现了甘蓝型杂交油菜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常规油菜品种“湘油5号”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省科学大会奖;以湖南师范大学刘筠院士等进行鱼类杂交优势的利用研究,培育出了“湘云鲫”“芙蓉鲤”等杂交鱼类新品种。
以印遇龙院士、邹学校院士等为代表的湖南农业科学家,在生猪生态养殖、湘研系列杂交辣椒新品种选育创新等领域不断攻坚克难,一次又一次引领着世界农业科研潮流,成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超级阵营。
湖南是种业科技创新的高地。组建了水稻、生猪、棉花、蔬菜、柑橘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
农业科研成果得到大力推广
湖南1986年起组织实施“星火计划”,1988年开始实施农业“丰收计划”,并设立湖南省农业丰收奖。
1988年以来,湖南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以“丰收计划”为龙头,主要推广了杂交稻制种技术、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水稻规范化栽培技术、旱育秧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吨粮田建设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化学除草技术、塑料软盘抛秧技术、“双低”油菜、棉花规范化栽培技术,优质早稻栽培、特(专)用玉米栽培、优质棉花栽培、柑桔高接换种、无公害生产栽培、秸秆综合利用、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200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场项目。在畜牧方面,重点推广了猪的人工授精及杂交优势利用技术、商品杂交鸡生产配套技术、商品瘦肉型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牛羊快速高效饲养技术,重大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配合饲料养畜养禽技术、种草养畜技术、畜禽免疫程序改革技术、发酵床零排放技术、设施畜牧业高产配套技术、自动饲喂系统、环境控制技术等技术。全省逐步建立了水产科研与推广体系、水产种苗繁育体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20世纪50年代,湖南省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20%,“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三五”期间,分别提高到了43%、47%、49%、52%、58%。
(作者:姜峰,原名姜太军,现任湖南省农情分析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