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1月1日讯(慈利站记者 黄莉莉 田鹏)走进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罗潭村,依山而建的特色民居、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平坦宽阔的沥青路面、满山苍绿的有机果园……勾勒出乡村美丽画卷。
“感觉住在罗潭村像住在城市一样,老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罗潭村依托区位优势成功打造出发展旅游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罗潭模式”,从当初全乡最穷的村一跃成为全省乡村旅游名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
广福桥老棚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走进村,具有传统特色、处处透露着年代印记的木屋便映入眼帘。“坚决杜绝拆迁,只能把它修好、保护好。”老棚村传统木屋目前还有50多栋,为保存村寨特色,近年来,老棚村专门采用传统方法对其进行修复,并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和“传统村落”招牌,大力发展旅游和手工造纸业,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古村生活方式和古村传统文化。
阳和土家族乡杨家坪村的吊脚楼式的土家山寨、江垭官桥村的土家特色村落、阳和土家族乡双坪村的五彩部落......处处透露出特色乡村建设的成效与魅力。
近年来,慈利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空间优化、功能提升、文化传承、产业培育,全面建设“基础设施健全、村庄整洁有序、生态环境良好、农民持续增收、土家生态鲜明”的生态宜居特色乡村。目前,全县已有24个村庄获批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庄、全国旅游富民新村、全市示范村,一幅幅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图景正在变成现实。
“村庄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城市化,也不能同质化。要根据不同乡镇村庄的个性特色,注重保护乡村传统,作出不一样的规划设计,深挖历史文化,传承乡土乡愁,形成每个村庄独有的特色风貌,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之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戴军介绍,下步,住建部门将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开发与利用协调”的方针,努力完善基础设施,狠抓环境整治,营造“净化、绿化、美化”的人居环境和公共环境,从而提升乡村环境面貌,优化农村发展环境,让群众在农村生活的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