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抗战老兵仲振江交代身后事:不开追悼会,志愿无偿捐献遗体
最后再为社会作一点贡献
仲振江老人每天在家看书读报,尤其喜欢读党史。 长沙市第三医院供图
“为报答党和祖国对我长期的培养和教育,我决定百年以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组织,用于临床、研究和教学,以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是一位94岁高龄的医卫工作者、75年党龄的老党员的真诚心愿和庄严承诺。这位老人名叫仲振江,长沙市第三医院的离休干部。近日,仲振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把这份有本人、妻子和子女签名的遗体捐献志愿书交到医院党办,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13岁入伍,“和伤病员同生死”
“我的一生伴随着党的革命事业和医疗卫生工作成长。”仲振江回忆,1938年4月,他未满13岁加入抗战队伍,成为父亲、哥哥所在的八路军济南军区独立团的一员,随后进入看护班。
1943年,时任看护班副班长的仲振江,在得知日军即将扫荡的消息后,带领10多名伤病员连夜转移到10多公里外的农村。他一人肩负起每天为伤员换药、治疗和生活护理的重任。在仲振江的机智掩护和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10余名伤员全部归队,无一伤亡,他因此获得冀南三分区“甲等模范”表彰。
解放战争期间,仲振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员。1947年6月,他随12万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他护理的伤病员损失最小。
抗美援朝战争,他任职于第六十六预备医院,没日没夜地救治抗美援朝志愿军伤员。“那时候我只有一个念想,就是和伤病员同生死!”仲振江说。
离休后从不对组织提要求,生活极其简朴
仲振江转业后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兢兢业业,后任医院副院长,于1985年离休。
离休后,仲振江仍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一次医院离退休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会,仲振江都会乘公交车前来,几乎从不缺席。去年4月,他因感冒发烧住院,缺席了当月的组织生活会。出院的第二天,他还未完全康复就冒雨赶到医院交党费。“我生病住院没来开会,今天特地来补交党费,并向组织说明一下情况。”仲振江说,不想麻烦单位同事慰问,所以没在本院住院。
在生活上,仲振江过得极其简朴,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从未享受过半点特殊待遇,和老伴住着一套两室一厅的老房子,拒绝子女为他们请保姆。
说服家人支持遗体捐献,“最后再作一点贡献”
仲振江每天坚持看书读报,跑步和洗冷水澡也一直坚持到年近90岁。“这是当年革命工作养成的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活过了大多数人。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很满足了。”与很多老年人“入土为安”的观念不同,干了一辈子医疗卫生工作的仲振江认为,“遗体捐献是临床研究的需要,我一辈子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最后再为社会作一点贡献。”
3年前,仲振江就萌生了百年后捐献遗体的想法,写了一份申请书,当时觉得自己身体还行,没有告诉家人。近两年,老人因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脑梗死等疾病多次住院治疗。经过慎重考虑,仲振江向老伴、儿女袒露了心声。
第一次谈到遗体捐献时,儿女们一时情感上不能接受。后来经不住仲振江的一再坚持,儿女们都理解了他,表示尊重他的意愿,陪同他到长沙市红十字会办理了捐献手续。仲振江说:“我一辈子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身后事就简单地处理。遗体捐献这个事就很简单,我不在乎身后名,不图什么。”(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唐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