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治理下的敖泉塘下村。
浩塘镇扫村党员干部商议村容村貌整治。
红网时刻通讯员 周海燕 骆国平 郴州报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近年来,桂阳县不断加强基层党建,积极推进“党建+社会治理”工程,加快构建基层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德治、自治、法治“三治并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桂阳特色的现代乡村治理之路。
文艺志愿服务队送戏下乡到洋市镇庙下村。
乡风文明搭上德治“和谐号”
始建于明代的阳山古村,民风敦厚淳朴,自古就保留着“六会”(救婴会、禁戒会、重九会、义学会、女儿会、宗源会)治村的传统,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
正是出于对美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桂阳对乡村德治模式实现了新的探索。
桂阳以村级(社区)组织建设为统领,依托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东风,大力推进“好人之城”“志愿之城”创建。在全县22个乡镇(街道)和398个村(社区)分别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村村成立“好人协会”“新风讲习所”“志愿服务队”,18支县级行业志愿服务队定期下基层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好人现象层出不穷,志愿服务、结对帮扶活跃在广大乡村。
和平镇瑶溪村乡贤服务组织、仁义镇五美村乡村孝老敬亲协会、正和镇阳山村的现代“六会治村”等一大批村(社区)党组织通过统筹社会力量,成为以德治村的典型。
在村(社区)组织活动中心,专家讲理论政策,科技特派员讲产业发展,乡贤讲家风家教,身边好人讲述身边事。同时,身边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上了墙”,红白理事会刹住了陈规陋习,乡村两级教育基金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德治之树厚植桂阳乡村。
敖泉塘门下村卫生门前三包。
乡村振兴按下自治“快捷键”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环境“大整治、大清扫、大拆违”,规范村民建房,实施空心村改造,环境变美了,生态宜居了。从2018年6月份以来,桂阳县累计拆除废弃杂房48.9万平方米,腾出建房面积44.18万平方米,改造“空心村”68个、农村住宅2046套,桂阳整个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桂阳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各村成立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制定村规民约,激发村民主动参与村事民事管理。
“四会一约”上墙,办事规矩公开,乡村难事不再难。在有些村,村里根据乡村发展的要求,还成立了村民建房理事会、调纠会、乡贤理事会、产业发展协会等专门的理事机构,对重大公益事项实行“一事一议”,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大小事情都放到台面上,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我们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相关政策补助聘请了3名保洁员,把维护好环境卫生写入村规民约,与村民签订了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并每月组织村民开展一次大清扫活动。”桂阳县敖泉镇塘家门组组长雷运成介绍,村民自治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的喜人画面。
“政府以最少的投入,换来了乡村面貌最大的变化。”桂阳县统筹办副主任刘忠表示,村民自治帮了乡村振兴的大忙!有了知情权、提议权、商议权和监督权,群众敞开说村事、热心议村务、协力办村事,真正成为村民自治的主体力量。
桂阳县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基层群众乐享法治“服务套餐”
“群众有事就找网格员,网格员有事找党组织。”桂阳全域网格化管理形成了服务基层群众的服务体系,真正实行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平安和谐桂阳。
桂阳在全县22个乡镇(街道)、376个行政村(社区)划分设置网格997个,配备网格员1017名,把人、地、事、物、组织等全部纳入管理,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
网格员一支笔、一本工作日志、一张信息采集表,架起了基层党组织和村(社区)居民之间沟通信任的桥梁。
“高码头社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约有2万人,全社区共12个网格,2018年网格员接待来访群众560人次,直接为群众解决生活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410余个。”桂阳县龙潭街道高码头社区党总支书记周小平用一组数据道出了网格化管理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帮扶单位联网格、政法干警联网格、社区干部联网格”的三联制,“一个网格一名网格员、一名警务员、一名调解员”的一格三员工作格局,完善的组织构架、健全的组织制度、贴心的服务体系是桂阳县网格化管理长期有效推行的法宝。网格员调查发现问题,警务员应急处置,调解员化解矛盾,一体三翼,共同发力,既分工又配合,让群众事事有回音、问题能解决、诉求得满足,基层管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依托网格化管理,桂阳县还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018年,全县共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759起,案件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