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渔夫”刘少军的心愿:让大家吃上好鱼、吃放心鱼

2019-11-23 14:40:31 红网
作者:周丹 蔡颂 编辑:马丽红
字号:

22233号1.jpg

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红网时刻记者 周丹 通讯员 蔡颂 长沙报道

鲜美的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优点,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在湖南这个“鱼米之乡”,有一位“科研渔夫”,为了“让大家吃好鱼”,他用毕生精力研究鱼类遗传育种,培育出一种又一种优质鱼类,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

他叫刘少军。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教授当选,这成就了湖南科学家中第一对 “父子双院士”,他的父亲刘筠院士,长期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作物的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及育种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2233号3.jpg

刘少军手捧着宝贝鱼苗。

“科研渔夫”

一辈子跟鱼打交道

20世纪80年代,刘少军开始着手研究鱼类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倍性操作。

“以前做鱼类研究是为了攻克‘吃鱼难’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才能‘吃好鱼’问题。”

每年的3-6月份是鱼类产卵季节,刘少军只要在长沙,一定待在实验基地劳作干活。他总是说“像养崽一样,天天看着”。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渔民”,连他的QQ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

“我的父亲刘筠,对我影响很大,从小我就经常跟着他去池塘边观摩和学习养鱼技术,基本上每天早上6点准时出发,而这个习惯我也一直保持至今。”刘少军如是说。

科研除了坚持,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刘少军带着团队精心设计、耐心收集。他们在近30年的时间内做了37个杂交组合,其中30个组合能够形成存活后代。也因此,揭示出了远缘杂交的相关遗传和繁殖规律,为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起适合于鱼类远缘和近缘杂交的一步法育种技术和多步法共性育种技术等奠定了重要基础。

偶尔,刘少军也会让一些同事感到“苦恼”。湖南师范大学生科院的门卫感叹:“每年的大年三十我想不开学院大门了,刘少军教授总是会和其他的节假日一样,准时准点来到学院工作,我想偷偷懒都不行。”

刘少军带领团队研制的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合方鲫,已经获得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并推广到多个企业,通过“良种良养”进行产业化推广,受到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2233号2.jpg

刘少军说自己是一个“渔民”,连QQ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

从教一线

“鱼塘即课堂”

“我不仅仅是一个科研渔夫,更重要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这才是我的老本行。”每每聊起学生,刘少军总是满脸慈爱。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刘少军始终脚踏实地坚持干好本职工作,他在科研、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前提下,他仍然准时到场参加每一次党员学习活动和每一次民主生活会。

30年来,他坚持在教学一线,鱼塘就是他的课堂。他主持培养毕业了25名博士和73名硕士,为我国水产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38岁的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覃钦博是刘少军的助手,覃钦博回忆:“2008年冰灾的时候,刘老师带着我们坚守在基地,每天带头破冰,很多鱼类杂交鱼品系等宝贵的鱼类资源材料才得以保留下来。”

“刘老师是我们师兄弟的偶像,对待科研非常严格,每天基地巡池两三次,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大年三十那天都在给我们发短信,探讨研究想法,”师从刘少军6年、现在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小伙子胡方舟说,“更佩服的,是他的火眼金睛,每次巡池总能找出我们没发现的问题,一眼就能指出鱼儿健康状况、寄生虫等问题。”

“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研制一批优良鱼类品种;推动实现湖南千亿渔业产值目标,促进湖南乃至全国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刘少军团队明确要追寻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大家都吃上好鱼、吃上放心鱼!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