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湖南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进程中,侨联事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改革开放事业同向同行。全省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积极参与湖南引资、引技、引智活动,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和事迹。红网时刻特开辟【先进事迹】栏目,展现先进人物风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归侨老党员李体坚(中)与学生们在一起。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长沙报道
“没有国家对我的栽培,我也不会过上现在这么好的日子。”多年来,归侨老党员李体坚感恩前行,凝聚社会各界公益人士的力量,共同将爱洒满湖湘大地。
相聚故土完成读书梦想
上世纪四十年代,李体坚出生于马来西亚,因家境贫穷,13岁那年被迫辍学做学徒,但他从未放弃过求学的梦想。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国政府可以免费为海外华侨提供读书的费用,回家的念头顿时涌上心头。
“当时就想着能读书就好,所以马上借钱买了船票就回来了,穿着一条短裤,带着一条毛巾一个盆,这就是我当时全部的行李。”李体坚说,马来西亚常年酷暑炎热,抵达长沙明德中学时刚好入秋,虽然是前所未有的寒冷天,但一想到有书可读,他就感到特别温暖。
从小在国外生活,刚回到这片陌生的故土,夜深时李体坚常倍感孤寂。
好在同学中有很多归侨,他们虽然来自世界各地,但为了求学的共同理想相聚在一起,李体坚很快和他们打成一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渐渐消减。
在政府的资助下,这批归侨顺利完成中学、大学学业。毕业后,李体坚被分配到衡阳、永州等地任教,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初,李体坚被委派到永州侨联工作,归国华侨的身份,让他对这份工作倍感珍惜,每一次侨胞在祖国聚首,他都倍感兴奋。
心怀感恩凝聚各方力量做公益
“从事公益事业,是为了兑现年轻时的承诺。”从毕业那天起,心怀感恩的李体坚时时想着要奉献爱心,回报党和国家的恩情,但微薄的薪水以及来自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让他一次次推迟了行动的脚步。
退休后,李体坚终于有时间,也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自己一直想做的公益事业,这一干就十多年。
2006年,永州市零陵区接履桥镇中心小学遭遇洪灾,校舍被冲毁。得知消息的李体坚立即赶到学校,看到学生们扎堆蹲在幸存校舍的屋檐下吃饭,不禁一阵心酸,他当即捐出二十多万自己的积蓄和养老补贴,为学校盖起一栋礼堂,方便孩子们就餐及开展日常活动。
还有一次,李体坚在平江县一所乡村学校看到这里的老师因为没有澡堂,大冬天只能在简易的地方用热得快烧水洗澡,他又东挪西凑,帮助两所学校修建起澡堂,还安装了电热水器。
“老师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他们才会安心留在农村,学生才能得到良好教育。”说到这,李体坚顿了顿,仿佛回想起自己以前教书的时光。
“我不是什么大老板,我做公益一定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一定要亲力亲为,持之以恒。”尽管已年近八旬,李体坚每年仍坚持去乡下探望自己资助的贫困儿童,并带动全家人一起加入其中,自己的小孙女就曾跟着他前往浏阳、娄底、株洲等最偏远贫困的地区,看望了十余所学校的留守儿童。
令李体坚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善行义举经媒体报道后,常常会引来许多爱心人士的共鸣,他们一同参与到捐款捐物行动中,把贫困地区的小学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李体坚的感召下,由碧桂园威尼斯城退休业主组成的艺术团,还会经常到落后地区的学校开展爱心慰问演出。每一次大家相聚时,李体坚都会感到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孩子会因此得到帮助。
“近几年经常与在马来西亚的弟弟妹妹团聚,他们也多次来到湖南,看到这里发展得这么好,非常开心。”李体坚笑着说,再过不久,弟弟会回来湖南一趟,一家人又可以好好相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