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涟源:风雨兼程路 天堑变通途

2019-11-30 19:56:00 红网
作者:谭卫丰 吴业平 王万超 张聪勇 编辑:杨滋
字号:

二广高速涟源经开区出口_副本.jpg

二广高速涟源经开区出口。

涟源市首批投入运营的新能源公交车辆_副本.jpg

涟源市首批投入运营的新能源公交车辆。

涟源市杨市镇梅林村道_副本.jpg

涟源市杨市镇梅林村道。

红网时刻记者 谭卫丰 通讯员 吴业平 王万超 张聪勇 涟源报道

70年来,涟源交通运输风雨兼程,爬坡过坎,走过了从“闭塞落后”到“开放发达”的凤凰涅槃,走过了从“一穷二白”到“保障有力”的奋力历程,走过了“粗放增长”走向“创优品质”的华丽蝶变,在涟源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催人奋进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涟源高速铁路、干线公路等交织而成,“路网”工程通江达海,为涟源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70年见证: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发达”

70年来,一代又一代涟源交通人艰苦探索、奋力突围,在历史的传承和接力中,不断创造和刷新历史“第一次”,谱写了涟源交通运输史的崭新篇章!从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交通事业到“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从“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水泥路”到“建好、管好、养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从“大交通、大运输、大物流”到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路网系统,从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到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每一次交通发展理念的“换档升级”,每一次交通发展路径的艰难探索,都催生、焕发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生机。

1955年,原中南地质矿产部队投资修建了涟源境内第一条公路—娄斗公路,汽车首次走公路进涟源;

从1956年至1987年撤县建市,涟源建成公路1288公里,率先在娄底地区实现每个社镇通公路;

1995年,涟源打响了重点推进“一纵两横六幅线”公路建设攻坚战,初步奠定涟源公路路网的基本格局;

2000年,涟源率先在娄底市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2007年,涟源农村公路水泥路里程和进村率进入全省前列;

2002年9月,娄涟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涟源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

2012年,娄新高速建成通车,实现了涟源高速“零”的突破。

近10年来,国道207线、省道210线、334线、县道024线、伏田线、蓝芙线等拓宽改造工程相继竣工,娄新高速、二广高速、长韶娄高速相继通车,龙琅高速动工建设,掀起了涟源交通建设的高潮,形成了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大格局,奠定涟源在全省“南北通衢、东西走廊”的区位优势。可以说,交通已经成为涟源综合实力提升最显著的标志,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70年变迁:从“一穷二白”走向“保障有力”

过去,涟源“外无出路、内无好路”、“肩挑背扛、溪流水运”,落后的交通严重阻碍了全市经济发展。几十年来,涟源牢牢抓住交通先行的国家发展战略,先后投入资金1000亿余元,以只争朝夕的强劲建设在涟源大地上绘就了一张完美的“交通拼图”,内联外通、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路网已经形成,交通运输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作用、先导作用更加充分、更加显著。

娄新、长韶娄、二广等高速公路分别于2012、2014、2016年竣工通车,龙琅高速于2016年开工建设。4条高速公路连通全市所有乡镇,通车里程达146.3千米,涟源发展自此驶入“高速道”、搭上“高速车”,时空计量单位由“天”变成“小时”,多年以来人民快速高效出行的夙愿变成现实。

干线公路日新月异。截至目前,涟源市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993千米,是1956年的30倍,是1978年的3.8倍。其中,国道93千米,省道259千米,县道641千米,彻底打破了过去公路等级低、通畅能力差、人们出行难的交通瓶颈,形成了配套成网、内联外通的干线公路网络,促进了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快速整合,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建设,有效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农村交通翻天覆地。2019年,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001公里,是1956年的18倍,是1978年的7.8倍。其中,县道641千米,乡道939千米,村道2421千米。大力实施“村村通”“组组通”“提质改造”等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建设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2017年至2019年,共投资3.66亿元,实施交通扶贫项目2620个,一条条康庄大道打开了农村通往外界的“大门”,特色农业、创业基地及乡村旅游业等迅猛发展,农村公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路”。

运输服务保障有力。今天,涟源水上通航总里程达39.2公里,渡运量节节攀升。全市建成汽车客运站8 个,开通城乡客运班线109条,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客运车辆、城市公交、出租车数量分别达到591辆、71辆、200辆,客运周转量达18.33万人千米,货运周转量达206.52万吨千米,客货运输从过去的“寸步难行”“人挑马拉”变成现在“人便其行、物优其流”,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获得感更加充分、更加直接。

70年发展:从“粗放增长”走向“品质创优”

70年来,涟源市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贯穿交通运输工作的主题、主线,追求高质量、高品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出行需要。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公路建设向多元化筹资、多主体投资方式转变,涟源市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了融资平台作用;推进道路运输市场体制改革,1984年第一台39座个体客车投入运营,自此国营、集体和个体运输并驾齐驱,运输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客货运输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2017年大刀阔斧推进了城市公交体制改革,同年11月25日成立涟源市新能源公汽公司,投入运营新能源电动汽车71辆,规划调整公交线路9条,形成了换乘高效、方便,具备较强出行吸引力的城区公交线网;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互联网+监督”制度,取消行政权力12项,下放行政处罚权力58项,录入“互联网+监督”平台资金2.3亿元,实现权力大瘦身、服务大提质。

不断培育和发展驾培市场,驾培市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全市驾校培训机构达到10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交通装备,建设和发展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建立了覆盖全市4个乡镇、4处重点渡口的视频监控系统,在客货运输中引入安装北斗或GPS系统,2018年首个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投入使用,2019年城市公交智能刷卡支付系统和“两客”车辆智能监管平台投入使用,覆盖全市71台公交车辆和119台“两客”车辆,加快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应用工作,全市22336台客货车辆安装了Etc,预计2020年将全面实现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

着力理顺公路管理体制机制,理清道路建管养运职责,推行“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养路护路体制,全面推动公路治超,狠抓源头治理和路面执法,治超综合效益显著。安全保障实现新突破,扎实开展“隐患清零”“强执法、防事故”“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大培训、大督查”等专项行动,“两客一危”车辆超速和疲劳驾驶分别下降99%和99.45%,完成渡口渡船标准化改造和“僵尸船”治理工作,水上交通安全基础条件有效改善。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