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冬日,大批候鸟南迁越冬,晴朗的天空下,金黄的芦苇荡里,波光潋滟的湖水中,它们栖息、嬉戏、觅食,构成一幅幅美丽的风光图······现时刻新闻每日推出一张高清野生鸟图,可做桌面壁纸哦~
冤名叫“大鸨” 天性不放荡 摄影:余敏
红网时刻记者 杨滋 吴思静 整理报道
大鸨(学名:Otis tarda)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翅长超过400毫米。嘴短,头长、基部宽大于高。翅大而圆,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无冠羽或皱领,雄鸟在喉部两侧有刚毛状的须状羽,其上身有少量的羽瓣。跗蹠等于翅长的1/4。雄鸟的头、颈及前胸灰色,其余下体栗棕色,密布宽阔的黑色横斑。下体灰白色,颏下有细长向两侧伸出的须状纤羽。雌雄鸟的两翅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
在古人的民间传说中,大鸨天生只有雌鸟没有雄鸟。大鸨没有固定伴侣、行为放荡,是一种能和任何雄鸟配对成亲的“万鸟之妻”。明代朱权的《丹丘先生曲论》写到:“妓女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文;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世呼独豹者是也。”李时珍也曾在《本草纲目》中说:“闽语曰鸨无舌,……或云纯雌无雄,与他鸟合。”
那大鸨真的如此“天性放荡”吗?
当然不是。当时的人之所以会有这种误解,与大鸨的习性有关。大鸨耐寒、机警、难以靠近。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集群活动,但与其它动物不同,它们都是同性别、同年龄的个体凑一起形成群体。即使是在同一个社群,雌群和雄群也会相隔一定距离,可以说是非常保守的鸟类了。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科学研究的古人便自然而然地认为大鸨是“有雌无雄”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拍摄者。
来源:红网
编辑:杨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