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水体被称为江河湖泊的“毛细血管”。记者12月9日从市河长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全市20个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点日前已经通过验收,沟塘渠坝“变脸”,再现“水清、岸绿、河畅、人欢”美景。
记者来到开福区沙坪街道檀木岭村,只见水面上的生态浮岛搭配水下的藻类植物,清澈的池塘绿意葱葱……自去年底以来,第三方水务公司通过建设化粪池、隔油池和堆沤池、人工湿地等,打造生态循环治理系统,昔日浑浊难闻的山塘渠坝有了自净能力,池塘水体常年保持在地表三类水排放标准。当地居民周松田欣喜地告诉记者:“现在水清了,四周鸟语花香,大家吃完晚饭都喜欢来这里散步。”
在长沙县果园镇花果村,原本泛滥的水葫芦难觅踪影。该村结合农村“五治”行动,实现了小微水体无污染、无垃圾、无违建。水质变好了,环境变美了,一批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水产养殖企业争相进驻。果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片区以稻虾种养为产业重点,突出建设花果虾、稻虾米等特色品牌,形成了特色农业、水产、休闲旅游、民宿等产业,带动老百姓就地就业、增产增收。
今年来,长沙创新小微水体管护机制,全市共登记小微水体16万多处,设立村管小微水体片区河长5462名,成立小微水体管护队伍976支,为小微水体配齐“贴身”管家,管水治水深入“毛细血管”。(全媒体记者 钱娟 通讯员 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