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围城”日记⑥丨用家庭建设来消灭“围城”孤寂

2020-01-30 00:02:55 红网
作者:易国祥 王义正 编辑:何冰
字号:

编者按: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武汉已经成为了漩涡的中心,为了有效控制疫情,自1月23日10时开始,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车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等离开武汉的通道暂时关闭。对于仍留在武汉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怎样?大家都非常关心,对于这个为了全国安全而牺牲自己的群体满怀敬意。从即日起,红网时刻开设《武汉“围城”日记》栏目,以第一视角,记录部分“武汉人”的生活状态,面对疫情他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以为外界提供一个零距离的了解窗口。

红网时刻通讯员 易国祥 记者王义正 发自武汉青山区

1月27日晚上8时,“封城”的武汉,一片片社区高楼群都打开窗户,《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武汉加油”的呼喊声,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春节拜年方式,表达了“封城”5天后市民抱团取暖、共度难关的复杂情感,也彰显了市民们坚守这座城市的决心。

对这一“大型活动”,正在武汉采访的央视记者董倩解读,这反映了武汉人在重大压力之下的乐观、幽默、豁达和一种期待。

尽管敏锐的各大媒体评论员通过微信公众号马上跟进了风险警示的评论,中青报资深评论员曹林连夜发文:《武汉人开窗大合唱,让人心疼的抱团取暖》,除了专业性的风险劝告,更多的是设身处地的理解,无微不至的心理关怀。我所熟悉的这些专业评论员,他们都在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在保护市民、声援武汉。

但是,看来还是没有阻止住市民们这一情感的奔涌。除了大合唱,我的朋友圈里,还有一位女士发了一条微信:“一个人在楼下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然后泪如雨下。”许多朋友在我转发“劝唱”评论后留言:“我们明天就不会啦!”

话说回来,900万留守武汉的不仅是“围城”中人,更是一个个“围屋”中人,在这个本该是街面人头攒动、家家宾客盈门的盛大节日,却一反常态地处于焦虑之中,并承受如潮的严峻消息,大家是何等憋屈和无奈。按照心理学原理,在巨大压力下,怕是容易出现群体性心理应激反应,不排除歌声和喊声是这种反应的一个信号。

好在昨天召开的武汉市抗疫指挥部会议上,关注市民的心理问题已经被提到,想必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会有相应措施进行情绪疏导和有针对性的干预。

对心理问题,我虽然于正月初二日记就已经预想到,但我一时想不到什么理论原理和专业应对,但是我想到一首诗,这首诗是诠释“孤独”的极品,它就是柳宗元的《江雪》,它或许是宅室的一部分武汉人对抗孤独和寂寞的良药。为此,我发了一条以《江雪》为内容的朋友圈。

今天上午,决定新年第一次做室内大卫生,因为连续数天的雨停了,天空虽然还不很通透,但毕竟太阳出来了,记得自从“封城”之后,我们就没见过面。它的出场,激起了几天沉寂生活的一点点涟漪。

看太阳似乎有点走亲戚客串的样子,不那么专注,也不那么鲜活,但仍然可贵。我用手机把阳光照射进来的几个窗景拍了下来,仿佛是想把稀罕的阳光留住,然后又发了一条微信:

农历新年,“封城”武汉迎来了第一缕阳光。阳光打进室内,心中升腾起一阵温暖。

苍天有眼,是昨晚的歌声惊动了你,还是回荡在夜空的“武汉加油”声唤醒了你?是举国之力的白衣天使的生死相搏感动了你,还是那拔地而起的“火神”和“雷神”两山触动了你?

面对疫情,一个漫长的冬季,我们盼不来一场像样的雪,那我们就祈盼艳阳高照,大地回暖,来一次气象大更新吧!

到了中午,果然太阳不是很坚挺,它也许在暗示我们,武汉的“天”还没有晴好,疫情还处于严峻阶段,各家各户自行隔离两周还很遥远,我们不能真的整天“葛优躺”,没日没夜刷手机,也不能毫无内涵地重复“四室游”(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我们合计了一下,给两边的弟弟妹妹各小家下达“公告”:

在宅室期间,不妨集中精力投入家庭建设,研究制订与国家战略相配套的家庭建设年度计划。划重点,若父女或父子关系不亲密的,长辈子女平时沟通不畅的,家庭内部有存量过结的,都要趁一个小家庭全部成员难得长时间相守,并且有充分的时间,又不会有任何的干扰之时,加强交流,排解矛盾,亲密感情,并在这疫情的危险时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力争把这个隔离期变成家庭的成长期。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然,这个“公告”没有统一文本,也不发在家庭群里,而是采取点对点的形式发送,提醒每个家庭的“执政者”。

两周时间,何时曾有过如此的“佳期”?普通市民中,如果没有特别的个人爱好,如果也不懂什么心理疏导,这样的办法是不是可以让隔离期过得会很充实、有点意义呢?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