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病区的14天 他们这样与死神过招

2020-02-13 09:49:04 红网
作者:谭倩 邹艳 乐彦麟 编辑:姜珊
字号:

4a.jpg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隔离区的医护人员。

红网时刻记者 谭倩 通讯员 邹艳 乐彦麟 衡阳报道

“如果有需要,我随时可以再上一线。”“如果一切正常,一定再赴隔离病区贡献力量!”2月10日下午,一场简单而又特殊的交接仪式,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进入隔离区的第一批21名医务人员和第二批22名医务人员正式轮换交接。至此,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圆满完成了自己14天的值守。

隔离区里环境如何?隔离区的医护人员如何克难而上?病房里发生了些什么暖心故事?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视频连线听该院隔离区一线医务人员述说那些故事。

“他们还是群孩子,一定要把他们平安送出去”

3q.jpg

虽然第一批进入的医护人员已经撤离,但邓立普仍然还坚守在岗位上。

建章立制、划分区域、成立抗击“新冠肺炎”临时党支部……

大年三十晚,南华医院的一场紧急调度会召开,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拉开序幕,21位来自各个科室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也因此而聚集在一起,坚守在疫情一线。

“现在脑海回想起当时进来时的场景,我依然历历在目,并为之感动,这群孩子用行动证明了救死扶伤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教授、抗击新冠肺炎临时党支部书记邓立普通过视频讲述道,每次打开隔离区的门,送医生护士们进去工作的时候,都有一种送孩子们上前线的感觉。

“戴好口罩,穿好防护服,要严格按照个流程操作。”邓立普总是像严父一般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在隔离区工作的14天里,每天结束高强度的工作后,每当他看见这些孩子们在脱下防护衣、摘下防护镜后,被汗水浸泡出褶皱的双手和脸上护目镜的压痕时,作为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他心里是五味杂陈。

“他们还是群孩子,一定要把他们平安送出去。”虽然第一批进入的医护人员已经撤离,但邓立普仍然还坚守在岗位上,与第二批进入隔离病区的人做好无缝隙工作交接,确保整个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做到“零感染、零死亡”。

每天唯一摄入的水源是两包中药汤剂

2a.jpg

身着防护服的钟哲峰。

“南华医院作为全市集中救治医院,我们感染科就是这场战役中的主阵地,我一定要上去。”视频连线中,南华医院感染科主任钟哲峰在记者问到为什么会在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时如是说。

钟哲峰2001年刚参加工作时就开始从事传染病救治工作,至今已有19年时间,具备丰富的传染病临床救治和预防经验。2003年非典来袭时,钟哲峰就一直坚守在隔离病房一线。当新冠肺炎来袭时,作为一名“战‘疫’老兵”,钟哲峰毅然选择奔赴抗“疫”一线。

在医院抗击新冠肺炎战役打响后,隔离区医务人员与防护服的斗争也随之展开。从刚开始穿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闷得慌,再到后来的号称可以战胜高原反应。钟哲峰回想着在隔离区与同事们并肩战斗的这些日子里的点点滴滴,有穿着防护服辨认不出同事,会面时只能比着加油手势的温暖;也有着一天只靠喝两包中药补充水源的苦涩与艰辛。

“慢慢适应后,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都是小菜一碟。”钟哲峰颇为自豪。

在隔离病房陪患者过除夕

5q.jpg

张丹丹在隔离区坚守。

今天是张丹丹在一线抗“疫”的第二十三天,在当天送出了第一批队员后,为确保与二队无缝交接,目前仍在隔离区坚守。她表示,看着病人一批批康复出院,也给了她无穷的信心与希望。

今年38岁的张丹丹,是南华医院质量评价办副主任、原感染科护士长。听说女儿要进隔离区,刚开始母亲急疯了。晚上休息时,她只能通过微信与家人沟通,希望得到理解。“非常愧对家人,但也感谢家人的鼓励与支持。”

除夕夜里,医院隔离病区收治的第一位确诊病人是一位军嫂,她的先生在武汉部队工作,她去武汉探亲时感染了疫病,为了不影响丈夫工作,她没有告诉丈夫自己得病的事情。“我的丈夫在武汉守护着很多武汉家庭的平安,在这里,也有像我丈夫一样的人,守护着我的健康。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除夕。”

大年三十夜,怕她觉得孤单,张丹丹和同事特意去病房陪她过除夕。“患者说这是她人生当中度过的最难忘的除夕,其实我也是。”她坚信,隔离病毒,隔离不了希望与爱,隔离不了思念与祝福。

6q.jpg

医护人员陪患者一起过除夕。

“如果有需要,我随时可以再上一线”

“我在感染科工作近十年,我有经验,让我上。”大年三十,当杨玲听闻医院内部招募“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救援先锋队”的消息后,她报了名。

2003年,杨玲曾加过非典的战斗。作为一名工作28年的老呼吸科护士,杨玲这次为什么还是会义无反顾的报名进入隔离区?她说:“我的孩子今年已经23岁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我没有后顾之忧。而且我是一名老护士,有丰富的经验,有能力可以保护好自己和同事。”

没有哪一天不是忙到筋疲力尽,又苦又累。这是杨玲进入隔离病区护理的感受,也是每一位护士的常态。杨玲描述,每天带着二三层的手套,打针的时候血管位置不好摸,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对护理工作是一个巨大挑战。“但是为了战胜这场疫情,我们都坚守在不同的岗位,肩负重任,努力前行。”

在视频连线里,护理组组长杨玲的脸上还能看到护目镜、口罩的压痕。然而她说:“如果一切正常,一定再赴隔离病区贡献力量!”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